每日经济新闻

    冯海宁:一份中秋礼单揭示的政商关系

    2013-09-19 00:15

    ◎冯海宁

    据《人民日报》报道,一家知名家电企业的2013年中秋客户关系维护计划显示,今年送礼范围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春节“公关维护”的基础上有所扩大,涉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总计人数360人,其中仅某一个机构部门就需要送出280多份礼物。

    去年12月中央出台 “八项规定”,最近中央在两周内三次发布中秋国庆不得公款请客送礼的禁令,严禁节日腐败的态度很明确,但事实证明,在某些地方某些政府部门的人员礼照收,某些企业礼照送。如果没有送礼的,自然就不会有收礼的,当然,如果没有收礼的,自然也不会有送礼的。

    坦率说,现在很多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等,节日的文化味道已经越来越淡,另一种味道却越来越浓,即企业利用节日向政府人员送礼,而政府人员在节日期间大肆收礼。可能在一些人看来,节日送礼是一种正常的人情交往和关系维护,但如果与公权力挂钩,显然,这就是一种腐败。

    世上很少有白送的礼物,也很少有白收的礼物。送礼者有某种目的和企图,收礼者也有某种原因。无论是学生家长与教师,还是企业与政府人员,之所以存在送礼与收礼现象,都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利益交换。企业送礼给政府人员是想维护好关系得到关照,而政府人员坦然收礼则是因为在关照着某些企业。

    当然,政府人员“关照”企业有多层意思:一是如果政府人员与某些企业是特殊关系,就会重点关照某些企业,自然,企业送给政府人员的礼物也比较重。二是如果政府人员与企业是一般关系,自然也是一般关照。三是如果大多数企业都送礼,只有个别企业不送礼,政府人员对个别企业就可能是另一种“关照”。

    如今的政商关系,似乎企业与政府人员存在送礼与收礼现象才算“正常”,否则,则显得不正常。据笔者所知,绝大多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会在节假日期间向相关主管部门人员送礼,不仅要向部门负责人送礼,而且要向具体办事的公务人员送礼,以表达“心意”。当然,政府人员级别不同,收到的礼物也不同。

    《人民日报》曝光的民企中秋礼单显示:“礼单”将维护等级细分成“ABCDE”5个档次,以董事长、集团等不同名义赠送给部门领导的价值也不同。这说明我们已经形成了一门“节日送礼学”,谁来送,送什么,送给谁,都是很有讲究的。很多企业人员恐怕早已对“节日送礼学”研究透了。

    毫无疑问,这种“节日送礼学”是一种“腐败学”,这种腐败就会影响政府人员办事的公平公正,而且,这种腐败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这说明,政府与企业之间不是一种健康的政商关系,而是要依靠送礼、请客等方式来维系。在笔者看来,根源在于政府部门掌握了太多的资源和权力,如果企业不送礼,就有可能在项目审批、资源分配中“吃亏”,所以,即使送礼对企业是沉重的负担,但企业也不得不送,因为要依靠政府发展。

    正因如此,政府转变职能、削权放权的步伐还需要加快,力度还需要加大。专家在分析节日送礼时称“人情和腐败的界限已经模糊”。但在笔者看来,作为政府人员,只要私下收取企业一分钱或某种礼物就是腐败。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周子勋:房价分化趋势难以避免

    下一篇

    福州旅游地产大面积圈地 可开发量够卖十年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