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叶檀
民营银行作为新生事物,似乎成为改革的象征。市场化改革有高效低效之分,并非所有的民营银行都是好改革。有很多人把改革当成炒作概念的牟利机会,炒一把就走、留下一地鸡毛的不是少数。
金融业改革的关键是要筛选出诚信、有能力的经营者,给投资者提供不同的服务。就像当初一窝蜂进入房地产业、风险投资行业一样,现在企业一窝蜂要进入银行业。据《理财周报》报道,目前,明确表示要设立银行的包括凯乐科技等上市公司,而浙江广厦、雅戈尔、哈高科等上市公司则通过参股方式曲折介入。
笔者支持两类民间人士控股成为银行家,一类是带领地方农信社等小型金融机构走出泥潭的领头人,他们在长期的金融实践中具有植根乡土的亲和力,更有基于传统人际交往的风险控制能力,对当地的小微企业与农户服务稔熟于胸,可以弥补中国缺乏社区银行服务地方经济的不足。长期的金融实践已经展现出他们的能力,考验了他们的信用,正是在这些人的手中让极少数烂泥一般的农信社、地方小金融机构重获新生。
与其让那些投机者充当所谓的银行家,还不如让这些经过考验的小型金融机构领头人成为银行家,起码他们不投机,没有指望靠金融解决本企业融资难,他们经过市场筛选已经显示出银行家的基因。
目前的农信社改革远远说不上成功,乱相丛生风险居高不下,股权结构如一团乱麻,省联社与农商行控制权争夺战层出不穷。2006年中国农信社数量高达19348家,改革后到2012年也有1927家。看看典型案例,就知道风险之大。最近成立的中山农商行,一信贷员卷走客户900万存款,风控形同虚设;吴江农商行在2008年违规发行次级债券,风险意识淡薄,有的农商行简直就是野蛮高利贷的翻版公司。
如果让真正的农村银行家掌握了这些金融机构,以并购重组的方式将成功模式克隆到其他地区,中国的小微企业贷款与三农贷款有了保障,多如毛细血管的让人头痛的农信社到了诚信银行家的手中,改革的成本大大降低。
一方面是近2000家的农信社,140多家城商行法人机构,40多家农商行法人机构,农信社内部的管理机制、股权结构如同僵尸。另外一方面又要让民企大量成立民营银行,忘了当初的南昌、大连银行了吗?在世纪初一度极为热闹的民营银行之所以没落,原因在于普遍存在的关联交易骗局。不得已,监管部门设置了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即银行对股东企业的贷款总量不得超过其出资额的100%。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资本大鳄纷纷借民营银行暗度陈仓,德隆系一度暗中控股昆明市商业银行、株洲市商业银行,直接参股南昌市商业银行;大连实德控股大连城市商业银行等。如果任由情况蔓延,资本大鳄倒台之时,就是中国金融爆发之日。事实上,中国需要在规制下的高效民企,而类似于台州农商行、路桥行之尖的小型金融机构的领头人,只要获得控股权,就能够让中国民间金融、小微贷款的死棋变活棋。
此外,笔者支持已经成功运用大数据开展互联网金融的企业成为银行,让这些企业家成为智能时代的银行家。如阿里小贷,如从事P2P的翼龙贷,再加上腾讯、苏宁、京东等互联网企业虎视眈眈,没有任何一家有规模的互联网平台敢掉以轻心,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不仅使用大数据分析,自行信用评估,还在各地雇佣啄木鸟公司,渗透到传统的人际关系、家族关系中控制风险。这样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不能成为民营新型银行,还有哪些企业能成?
把改革视为分肥的机会,是对改革的亵渎,只有让金融界的民间诚信资金,有能力的人士脱颖而出,才是中国之福。
改革不必过快过急,只要扎实有效,就是好改革。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