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资产证券化成常规业务 会否埋下新危机种子

    2013-07-11 01:05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印峥嵘 发自上海    

    每经记者 印峥嵘 发自上海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盘活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

    7月5日,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表示,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是盘活存量的十项重点措施之一,在基础资产、风控能力、证券化产品设计等方面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就可以做证券化。

    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香港证监会前主席沈联涛近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是迟早的事,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不过,在常规化发展之前,资产证券化的立法、条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要厘清,很多细节问题需要解决。

    此外,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后,其中的风险如何控制,也是监管层必须面对的问题。

    资产证券化积极作用正在增强

    据《每日经济新闻》了解,银监会除了考量银行的基础资产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证券化的产品设计能力都是考量的重点。

    目前,国内二级市场主要的交易产品有三种:一是存量贷款买卖,这是交易量最大最普遍的形式;二是合同转让;三是资产证券化产品。其中证券化产品被公认为是未来二级市场发展的方向。

    作为在二级市场相对活跃的国家开发银行,2005年开始和建行试点贷款资产证券化,此后工行等银行也参与进来。截至2013年6月末,银行间市场共发行了约896亿元规模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7月5日,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谢多指出,在当前经济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时候,把信贷资产证券化从试点阶段逐渐转为常态化,可为商业银行盘活存量创造一个重要的出口,可以更多地利用好市场的潜力,来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

    一位股份行信贷部门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同的银行参与资产证券化的动机各不相同,国有大行为的是腾出信贷规模、调整信贷结构、推动金融创新;股份行和外资行还考虑到资本充足率要求,以及建立新的客户关系。

    上述负责人指出,在实际操作中,资产证券化也出现很多。如很多银行重视客户关系,一般不愿将信贷资产整体转出;有的银行自身规模限制,无法购入更多资产;此外,交易对手同是银行,由于存在同质性问题,资产证券化产品转让的需求较难匹配,达成交易较困难。

    对于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情况,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巡视员刘建红近日还表示,资产证券化的发起机构和投资者正日益多元化,信贷资产证券化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正在增强。

    制度和立法建设需加强

    此前,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次贷衍生产品的泛滥,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中国的推广会否埋下新一轮金融危机的种子,引发各方广泛关注。

    杨家才强调:“资产证券化也是一把双刃剑,美国次贷危机就与它有关。有的药能治死人,但是得了病不能不吃药,关键是剂量的把握。”

    刘建红近日表示,2013年第一季度末,我国资产证券未到期的余额是278亿元,而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余额是26万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是66万亿元。美国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存量逾9万亿美元,占美国债券市场总量的26%,无论与债券市场相比,还是与信贷市场相比,我国信贷资产证券的发行量和余额都非常少。另外,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制度目前属于部门规章,立法层次不高。需要抓紧开展相关立法工作,将部门规章上升为国家立法。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消费金融公司“松绑”在即多重发展困境待解

    下一篇

    金融“国十条”力推新险种 农业险迎来春天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