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上调城市标准除了看人口总量,还要看产业规模。
◎冯海宁
根据目前国家发改委编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特大城市的标准——“城市人口100万以上到200万”,有望被提升到“城市人口在500万以上”,而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标准也会进行上调。如果按照旧的城市人口标准,不少地级城市已经变成特大城市;但如果上调了特大城市的人口标准,某些省可能没有一个特大城市。那么,很多地级城市提出的口号如 “进入特大城市行列”、“发展特大城市”等,就变得毫无意义。
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各种城市标准都有可能上调,而且调整标准只有一个:人口总量。小城市标准从20万人以下调整到20万~50万人。中等城市标准从20万~50万人变为50万~100万人。大城市标准从50万~100万人提高到100万~500万人。超级大城市人口标准有望设定为1000万以上。
如果城市标准“升级”,显然有多个好处:一是有利于减少某些城市浮躁症,让那些一味追求“特大城市”称号的城市负责人回归理性;二是有利于引导农业人口向中小城市流动,以控制特大城市、超大城市人口规模;三是让城市标准更适应发展需要,因为随着城镇化发展,某些城市标准已经明显过时了。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旧的城市规划法,还是最新的城市标准认定,都是通过“人口总量”来认定城市大小。在旧的城市规划法中,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在这次调整的城市标准中,特大城市的标准是“城市人口在500万以上”。
以人口数量来认定城市大小有一定合理性。这是因为,人是城市的决定性因素,人口多城市规模相应就大,人口少城市规模自然就小。但在笔者看来,认定城市大小不能只看人口总量,而是要看综合指标,人口数量只是综合指标之一。如果只是以人口总量作为城市标准,标准似乎过于简单。
这就好比判断一家企业大小,不能只看员工规模,还要看生产和交易规模,看产值和效益。同样,认定城市大小也不能只看人口总量,还要看产业规模、经济规模、公共服务等方面。城市有一定的产业规模才能创造相应的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城市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才能够相适应。
最近,很多地方在描绘新型城镇化宏伟蓝图,但诚如很多专家所指出的,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如果没有相应的产业支撑,即使城市人口再多,恐怕也不能产生正能量,因为有产业支撑才能拉动就业、消费增长。所以,上调城市标准除了看人口总量,还要看产业规模。
尤其是,上调城市标准要看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编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首先要编制城市公共服务规划,包括公共交通、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方面。如果城市公共服务不能与人口总量相适应,就会带来很多“城市病”,诸如:交通拥堵、资源短缺、城市贫困、环境恶化等等。
上调城市人口标准的同时,城市相关制度更要升级。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但是,由于户籍制度改革滞后,不少进城农民长期生活在城市,却不能公平享受市民待遇。而且这些农民工在城市的选举权、休假权等权益缺少制度有效保障。因此说只有制度为城市保驾护航,城市的公共服务才能更公平更合理。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