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世界气候峰会为何演变成一场看不到头的各国口水仗

    2013-06-28 01:19

    文:李泽民

    两年前的一天下午,来自印度的3位拾荒者,裹着褴褛的衣服,手举着一块“NOTIMETOWASTE”的纸牌,静静站立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的大厅内。

    这是那年秋天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一瞥,在一周时间内,两百多个国家以温吞的口水,意欲给这个蓝色星球的未来把脉。

    如今,时间过去了两年,原有的减排问题、资金支持等议题,依旧是“浮云遮目”的模糊状。

    拾荒者用无声的示意传递出的紧张感,没有人过多地在意,于是每次气候大会的数百场会议里头,冗长的程式化言论充斥着边角,无味得让人哈欠连连。

    “没有时间可以浪费”

    回到1992年5月,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公约,在一个月后的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上首个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公约就此通过。

    这是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漫长旅途由此开始。

    1995年,这一公约的缔约方大会首次在德国柏林举行。两年之后,14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作出了量化目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并不接受这个目标。它在2000年于海牙召开的气候大会上提出要大幅折扣它的减排目标,会议由此陷入僵局。

    随后的每年,尽管气候大会仍旧在不同国家进行,但是随着各国讨论的深入,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基础四国、77国集团以及小海岛国家的分歧和博弈日趋激烈。

    在不休的争议中,时间滑入20世纪的最后一年。被喻为“拯救人类最后一次机会”的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百余个国家的领导出席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时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秘书长埃博尔喊出了“目前我们没有时间可以浪费”的声音,一年后这句话被印度的拾荒者再度表达。

    时年,金融危机爆发,埃博尔面对全球各地的气候官员,说出了一句如此玩味的话:金融危机是透支消费的结果,气候危机则是透支地球资源的结果。

    如果知晓那些如珍珠般散落在大洋中间岛国的命运,人们可能会更理解这位秘书长所说的“时间紧迫”,以及三位拾荒者在会场期间的举牌示意。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位于南太平洋的国家图瓦卢,其海平面上升了近10厘米,按照这个数字推算,再过50年,这个美丽的岛国将大部分被淹没海中。

    就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的那一年,这个国家的居民说,希望全球的70亿人口向他们道歉,被珊瑚托起的这个国家,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不幸者。

    图瓦卢的环境部长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有些无奈地问,“美国在很多场合都是老板,可我想说的是,当我们有一天消失了,你将会当谁的老板。”

    一场望不到头的战役

    图瓦卢的境遇只是一个样本,毋庸置疑,其他的小岛国,在若干年后也会受到海水上涨的威胁,显然时间确实“浪费不起”。

    但是另一方面,让小岛国联盟等气候谈判方忧心忡忡的是,哥本哈根之后的三年多来,他们在气候大会上与伞形国家的气候“纠葛”似乎更加深层化。

    有着一脸大胡子的美国谈判代表潘兴,依旧重复着他桀骜的说辞,极力推脱减排的责任,这个伞形国家的重要构成者,成为历次气候大会的众矢之的。

    小岛国联盟希望发达国家在2020年减排45%,可潘兴在哥本哈根说,美国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17%,这一目标只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了4%。

    从坎昆会议、德班会议到去年的多哈会议,各国减排目标都在持续的口水中没法统一,京都议定书存废的争议四起,绿色气候资金落实遥遥无期。

    当下的每次气候谈判,都没有了哥本哈根那样的影响力,人们的关注在淡化,就连气候谈判官员都显得疲沓有余,为地球把脉的设想有流产可能。

    在去年底,有人用了“非常糟糕”四个字评价发达国家在多哈会议上的表现,曾经被认为是气候领袖的欧盟,现在内部也是分歧重重,态度软弱。

    而早已逃离京都议定书的日本,不但拒绝提高减排力度,同时还阻挠气候资金、绿色技术转让等谈判的进展,一如既往游离在气候谈判的积极阵营外。

    如果气候谈判会议的这种机制还要坚持,那么注定这是一场暂时还望不到头的战役,关乎星球的这种“鼓噪”还将持续,尽管失望弥散在会场中央。

    由此可见,各国对于埃博尔所说“透支地球资源”仍持不同的态度,而那些小岛国联盟岌岌可危的处境,没有多少人会特别在乎和关心。

    回到20年前,12岁的加拿大女孩铃木自己筹钱前往里约热内卢,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表了五分钟演讲,她说:你们所做的事情,让我在夜晚哭泣。我的生命里,看得见蝴蝶和雨林,但我不知道我的孩子在未来是否看得到。

    作者为宏观新闻部副主任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地震预测论:地震能精确预测吗?

    下一篇

    典型之三:一条河上的N个梯级开发水电站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