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江河保护行动”揭开全国小水电乱象

    2013-06-28 01:14

    文:孙嘉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唐·李白。

    你有多久没见到这样的景象了?

    在全国4.5万座水电站层层拦截下,那些曾在我们耳畔沉沉流过、喧嚣奔腾的大江大河,似乎一夜之间失去了怒吼的力量,变得沉默寡言。

    2011年9月初,水利部发出了《关于水利部进一步加强小水电代燃料和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管理》的通知,要求对已建、在建项目加强监督检查,包括从项目立项到验收的全部环节,尤其强调了对各项行政许可如立项、土地、环评、水保等手续是否完备的检查。

    在水利部这一通知的背后,是各地小水电站数量泛滥成灾、环境生态已遭到极大破坏的现实状况。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直言“现在小水电开发非常乱,问题重重”。

    2011年8月至9月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兵分多路,前往贵州习水、甘肃舟曲、云南怒江州、湖南永州、河北邯郸、四川石棉,实地探看,冷静思考。

    “小水电乱相全国调查”,这组独家策划,最终在2011年9月出炉。

    现象:没有一条干流不见小水电包围

    在一个多月的实地查看和采访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我国几乎所有的干流都被小水电节节包围,这样的结果是,往日水流丰沛的河道,不但顿失滔滔,且影响了两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这令人忧心的现实背后,难掩经济利益和政绩的谋取。

    除雅鲁藏布江外,怒江曾是我国最后一条干流上未建水电站的原生态河流,其干流、支流水源之丰富,但本报记者在怒江傈傈族自治州看到,境内较大的66条支流已被小水电站包围,已建和待建的小水电约90座。

    这样的后果是,即使在丰水季节,不少河流也开始出现断流,怒江的生态正变得越来越脆弱。在怒江的一级支流堵堵络河,河水已几近断流,导致下游村民用水及田地灌溉极其困难。在这条河流上,已建成了一座堵堵络河电站,而另一座大坝则正在河流上游兴建,大坝建成后,两座水库间的河床也将再无水流过。

    类似这样一条河流上建数座电站的情形在当地并不鲜见。

    在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一名浙江老板几百万买下一条河流的开发权,先利用1100米落差在山腰建了一座水电站,觉得还是不满意,又在山脚下利用剩下的140米落差再建了一座电站。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不少官员、专家认为,多年以来数万座小水电的疯狂上马,已对地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更由此引发了管理、移民、补偿、水保、生态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小水电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赵建达在其所写的 《我国小水电之“伤”》一文中,认为小水电建设理念需要调整、管理需要加强。“全国4.5万多座电站分属2.9万家企业所有,而每家企业又由很多股东组成,包括以资金、土地、实物、资源、甚至劳动力、政策性投入等各种方式出资的出资人,形成了一个多股东的产权不是很明确的产业”,由此带来的问题之一,是“体制不顺、职责不清、管理跟不上,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能资源可持续利用,不按规划,无序开发,导致局部河段生态恶化”。更有甚者,众多的所谓投资者中还出现了不少“跑马圈河”,倒卖资源、倒卖电站的投机者,以致形成了一批“无规划、无立项、无审批、无验收”的“四无”电站。

    深层:断流背后的地质隐患

    而在每座水电站的背后,是需要打通的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山体内部隧道,和几千米巨型钢管的铺设。这一切都让人担心:怒江地区是新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地区,地震等级很高(为里氏7~8级区)。

    另一处频繁遭受地质灾害侵袭的,是有着“藏乡江南、泉城舟曲”之称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本报记者在县城内看到,白龙江穿县城而过,两侧高山林立,而县城则正是位于河谷地带。但就是在这样的地势环境下,在经过上游大大小小水电站的层层拦截后,白龙江下游江底石块裸露,江水变得平缓异常。

    当地人告诉记者,2000年以前,白龙江并不是如此景象。当时,舟曲只有一座水电站,而白龙江、拱坝河和博峪河的存在,曾让舟曲县拥有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一江两河”在县境内衍生出40余条支流,总径流量达到36.88亿立方米,其中白龙江在县境内流程达67.5公里,落差420米,年均流量81.9立方米。

    而如今,水电站已在舟曲县境内遍地开花。

    但舟曲县地震局局长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当时县境内获立项审批的68座水电站中,前去办理抗震设防审批手续的,却只有一家。本报记者曾在当地随机探访了数家小水电站发现,这些水电站既未按要求停工,也无法拿出有效、齐全的证照。

    与此同时,当地不少村民也向记者抱怨,由于建设水电站,不仅原先使用的水渠被废弃,灌溉用水也日益稀少。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水电站的建设不可避免的要在在山体内开通隧道、开挖引水渠,由此也对当地植被造成了破坏,将成为引发泥石流的诱因之一。

    调查心得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应统一

    记者一路走来,所见所闻,一边是当地高速发展的经济给群众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升,欣欣向荣;一边又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带来的破坏,让人无奈。

    无论如何,水电站为这些地方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显而易见,政府部门也不遗余力的吸引投资者进驻。经济发展让人受益,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或许不复可见。

    作者为上海公司新闻部记者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业界眼中的每经(二)

    下一篇

    每经“茅台公款消费”调查 引发各地限酒令出台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