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围剿“热钱” 监管堵疏并重

    每经网 2013-05-15 07:58

     

    每经记者 万敏 发自北京

    曾几何时,在“倒爷”这种极赋时代特征名词中,其倒卖清单中,“外汇”是重要一项。不过时至今日,中国政府对“外汇”的态度也由早期的鼓励企业“出口创汇”,为国家薄弱的外汇储备做贡献,发展到现在不再执行强制结售汇,且对从非正常渠道汹涌流入的“热钱”时刻警惕。

    两道“防线”

    2005年7月启动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使得企业和个人持有和使用外汇更加便利,与此同时,外汇管理方面加快从重点管外汇流出转为流出入均衡管理,逐步建立起资本流动双向均衡管理的制度框架。在2008年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确立了均衡监管思路,并在行政法规层面明确取消了强制结售汇制度。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管理跨境资本流动,应对“热钱”流入成为新兴经济体共同的课题。

    而近期主要发达国际的货币宽松政策导致的资本外溢情况尤重。新兴市场国家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正成为国际逐利资本大量流入的主要区域。

    外管局曾分析称,2013年还存在热钱大量流入的可能。而此前发布的《2012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亦指出,2013年,我国跨境资金净流入规模反弹和双向变动的内外部因素依然存在,有效管理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央行是流入国内的外汇唯一的买家,这使得央行需要靠发行基础货币来不断对冲流入的外汇,在央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对冲外汇占款是重要一个。”央行研究局一位人士曾这样谈到外汇占款与货币政策调控之间的关系。

    “从人民银行来讲,通常认为短期的、投机性的资本流动可以说是热钱。我们对此是保持高度警惕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去年表示,如果短期资本流动确实很异常,“我们还是有一些管理手段的。”

    如果说央行是“热钱”的最终消化者,那么外管局就是“热钱”的首道拦截大坝。外管局围堵“热钱”的“利器”包括对商业银行外汇业务的监管政策、技术性排查和统计监测机制,与商务部、海关总署以及公安部门的联手也成为打击热钱的必要手段。

    引导与堵截

    “由于我国热钱流入的形式主要是外资、外贸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转换,并不是国外大规模的投机资本,基本上有央行和外管局两道防线就够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由于我国资本项目还处于管制状态,国际资本要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还需经过额度审批。

    “如果对‘热钱’的定义是短期的投机资本,那么我认为国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热钱’。”一位机构分析师认为,“热钱”流入中国的主要投资市场只有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而这两个市场目前并不具备能供其快速进出的机制,如果说是中国相对发达国家较为稳定的经济发展预期吸引了热钱,那么它就变成了一种长期稳定的投资行为,而非“热钱”。

    监管层对引导境外资本有序进入中国市场也在不断尝试,日前证监会进一步扩大了RQFII试点,增加投资额度并扩大参与机构范围,放宽投资比例限制,增加了RQFII申请和投资运作便利性,继续加快审批,完善监管制度,吸引长期资金进入,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现阶段“热钱”瞄准的是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双利差。张斌认为,管理热钱最终依靠的还是市场机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还不充分,如果没有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热钱流入自然将失去动力。

     

    上一篇

    “渡边太太”全球制造 集体盯上中国?

    下一篇

    协和商城商铺大量空置 中国地产被指“囤地”又“囤房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