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持有的份额数来看,2012年的机构持有者较2011年有所下降,机构撤出偏股型基金动作较大。
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王瑞 发自北京
机构持有比例大幅下降的10只基金
汇添富黄金及贵金属
基金代码:164701
机构持有比例:7.03%
机构持有份额从2011年末的4.925亿份到2012年末持有的0.31亿份,比例也从原来的93.47%降至7.03%,减持不少。
从该基金的整体规模来看,2011年年末为5.269亿份,到了2012年末为4.41亿份。从机构的动向看,在去年一年时间内,机构在大幅的赎回,而个人投资者则是在大幅度加仓。当前该基金的净值为0.83元。
华夏大盘精选
基金代码:000011
机构持有比例:12.61%
这只曾经“供不应求”的明星基金,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然而去年基金经理王亚伟的离职,使这只基金吸引力大幅下降,并在2012年12月份打开申购。数据显示,去年末相比去年初,份额已跌去一半,从6.257亿份跌至3.26亿份。相对散户而言,机构赎回更为严重,从2011年末的3.6亿份,到年末仅剩下0.41亿份,机构持有比例也从57.96%跌至12.61%。
银华沪深300
基金代码:161811
机构持有比例:0.97%
去年机构持有银华沪深300从年初的1.1亿份减至年末的409万份,其中机构持有的比例由20.77%减至0.97%。
银华沪深300去年全年回报率为8.54%,高于沪深300指数的7.55%,在82只同类型基金中排名第30位。显然,机构的退出,还是与市场的大环境有一定关系。
国投瑞银成长优选
基金代码:121008
机构持有比例:1.57%
机构从2011年末的12.06亿份减持,到2012年末仅剩下0.31亿份,其中机构的持有比例也从37.14%跌至1.57%。
根据季报数据,可发现,该只基金从2011年末开始到去年末,便一直处于被赎回的通道中,从去年机构赎回这么多来看,个人投资者还坚守在其中。这只基金去年全年收益率仅为3.96%,在274只可比基金中排名仅在158位。
汇丰晋信低碳先锋
基金代码:540008
机构持有比例:0.02%
机构在2011年末持有该基金份额为1.68亿份,到去年末则减至8.9万份,机构持有占比也由2011年末的29.64%降至去年末的0.02%。赎回规模占到99.947%,几近全额赎回。
汇丰晋信低碳先锋去年全年的业绩表现并不如意,2012年的回报率为-0.62%在同类型274只基金中排名第225位。
长盛同祥资源主题
基金代码:080008
机构持有比例:9.34%
持有该基金的机构占比从2011年末的34.61%降至2012年末的9.34%,机构持有份额也从0.79亿份减至0.05亿份,减持比例达到了93.38%。
这只成立于2011年10月26日的股票型基金,首募份额为9.42亿份,到2011年末仅剩2.28亿份,截至去年末,该基金仅剩下0.56亿份。该基金去年的业绩为-0.8%,在294只基金中排名第247位。
易方达积极成长
基金代码:110005
机构持有比例:0.17%
2012年机构持有规模从9.18亿份减至0.11亿份,减持了原持有份额的98.78%;机构持有占比也从12.01%降至0.17%。
去年全年,该基金从2011年末的76.47亿份减至64.85亿份,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易方达积极成长的份额赎回基本上是机构所为,散户的态度多是按兵不动。据银河基金研究中心数据,该基金在同类12只基金中排名第七,去年收益率为2.87%。
嘉实多利分债进取
基金代码:150033
机构持有比例:0.03%
嘉实多利分债进取是嘉实多利分级债基中的进取份额,2011年末机构持有规模为264.2万份,到去年末仅剩1.72万份,机构持有占比从48.65%减至0.03%,而这发生在去年第四季度。其实该基金的母基金去年的业绩表现并不出色,全年收益率为1.3%,在同类55只基金中排名第52位。
华泰柏瑞行业领先
基金代码:460007
机构持有比例:4.88%
机构去年全年赎回了原持有规模的93.36%,2011年末,机构持有该基金的份额是8.12亿份,到2012年末这个数据仅为0.539亿份,机构持有占比从41.84%降低至4.88%。
2011年末,该基金的总规模为19.42亿份,到2012年末则降至11.04亿份。该基金领先去年全年的收益率为6.39%,在同类型的274只基金中排名108位。
东吴新产业精选
基金代码:580008
机构持有比例:15.56%
机构在2011年末持有东吴新产业精选1.16亿份,去年末则减至0.1亿份,机构原持有的90.99%被减持;机构占比也从原来的50.06%减至15.56%。东吴新产业2012年的业绩为负,-3.38%的收益在274只同类基金中排名249位。东吴旗下其他基金,多数被机构大幅减持,如东吴新经济等基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