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阜特科技3年1个亿 一家创业“黑马”企业的崛起历程

    2013-03-22 00:56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贺华玲 发自成都    

    每经记者 贺华玲 发自成都

    地处风力资源并不发达的内陆四川,成都高新区一家创业企业阜特科技却在短短数年内突破国外风电巨头的垄断,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这匹“黑马”从一个咖啡厅临时改造而成的300平方米厂房起家,目前,其自主研发生产的主控系统犹如风电机组的“大脑”,为公司带来上亿元年收入。这是如何做到的?

    位于成都高新西区的模具工业园内,成都阜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正紧锣密鼓地调试设备。

    “风力发电机组主控系统,就犹如风机的‘大脑’。”阜特技术总监苗强介绍,阜特公司在系统中实现了与电网并网友好兼容,跨出了国际领先的一步。如今,阜特科技以成都为“心脏”,打破国际厂商的垄断,把国内自主研发的产品装进国内40多个风电场的2000多台风机上,成为目前国内最早实现大规模商用的独立运营商。

    第一步:吉林风场首战告捷紧跟市场进军风电主控

    阜特科技厂房里存放的一个“黑箱子”,见证了这家公司创业起步的峥嵘岁月。

    2005年,我国第一部针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专门性法律《可再生能源法》出台。阜特科技总经理张宇行及创业伙伴苗强敏锐察觉到了新能源领域的潜在发展机遇,将目光瞄向了风电系统研发制造。2007年12月,总经理张宇行和苗强带领一支7人团队,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推出其自主研发的首套风电机组主控系统。

    彼时,国内风电市场大多采用欧洲的技术设备,但随着近年来风电需求的猛增,欧洲风电设备无论是从规模、技术及维护服务上都难已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一些整机厂正有意寻找国内的主控系统供应商。阜特研发的产品引起了一家整机厂——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的关注,对方是国内风机行业巨头,经过反复接触,东方汽轮机公司答应等阜特的产品研制出来后,可以拿到吉林大安风场进行实验试运行。

    阜特团队小心翼翼地带着他们的首套产品,奔赴东北。零下20多度的天气里,阵阵寒风从耳边呼啸而过,3位技术人员爬上了70多米高的风塔安装设备,到塔顶后,手已冰冷得毫无知觉,随身携带的相机拍下第3张纪念照片后,就因温度过低没电了……“黑箱子”最终平稳运行。经过风场近一周时间的运行测试,“黑箱子”获得风场业主的首肯。

    “很兴奋,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回忆着当时的场景,苗强激动地说,虽然后来到过多个风场,爬过无数次的风塔,安装过设备,但那年的“第一次”成为阜特团队永恒的记忆。而此时,阜特公司尚未正式成立。

    客户已有意向交给阜特一笔订单,但这个创业团队连厂房尚无着落。在得知阜特的困境后,时任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主任的林涛当即决定,把创业园内一块准备用来开咖啡厅的场地“借”给阜特,并且组织人员连夜加班,帮助阜特把它改装成300平方米的厂房。

    2008年1月31日,谐音“Forward”(意为“向前”)的成都阜特科技有限公司在成都高新区正式注册成立。办完手续后,张宇行立即赶赴客户处,签订了首笔订单。彼时,国内风电市场刚刚 “点燃”,公司预计当年实现100套设备的销售。但当天晚些时候,苗强接到了张宇行的电话,传来的消息是:首笔订单签了200套设备,总值约4000万元!

    第二步:奔赴甘肃并网成功历练团队开启大规模商用

    首套设备调试成功、首笔订单到手,只是跨出的第一步。阜特团队十分清楚,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接受下一个更大的考验——并网成功、实现大规模商用。

    艰苦的创业奋斗经历,磨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2008年5月11日,阜特团队通宵加班,进行设备发货前的调试;次日,发货送往四川德阳客户处,在返程中,张宇行感到了车胎的猛烈震动,后来下车才知道地震了。厂房里的不少石棉瓦都震落了下来。危机过后,客户便组织阜特公司人员到德阳加班生产。客户的敬业、信任,让他们大为感动,在厂房柜子上放三个矿泉水瓶,作为简易地震预警设施,便开工了。而在成都,阜特的厂房里,高新区也迅速组织人员帮助企业清理场地。在余震不断的艰苦条件下,各方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坚持生产。

    2008年10月18日,在甘肃捡柴塘风场,阜特科技第一批33台1.5兆瓦级风机主控系统顺利运行,完成风机与电网并网。作为当地的第一个风电项目,当地政府予以了高度重视,媒体“长枪短炮”早已支起,等待着风机“转起来”。阜特团队最终以7个小时的连续奋战调试,提早完成需要两天时间完成的工作,最终“首战告捷”,取得了客户的深度信赖。随后,阜特科技又逐步上马2.0兆瓦级、3.0兆瓦级风机主控系统项目。

    2008年开始自主研发生成的“1.5兆瓦风电机组主控系统”,成为国内首个本土生成并批量生产的创新项目,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打破了国外风电巨头对中国的技术垄断。

    “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主控系统的研发及应用”由于技术、成本优势,为客户每年节约30%直接成本和80%间接成本,为产值上千台的主机厂节约成本上亿元。2010年,该项目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获得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三步:回归成都练内功完善研发体系提升竞争力

    大规模商用的实现,标志着这家创业公司向企业化经营的时代迈进。然而,这对阜特科技提出了新的挑战:创业早期,可以靠着团队的拼搏努力开发一两款产品抢占先机,进而在市场插足,但随着市场份额的扩大,这种“作坊式”的生产模式难以为继。一方面,国外对手随之调低价格,并且仍然在技术上占有一定优势;另一方面,国外同行也开始推出同类产品,“你追我赶”。

    “不创新就没有出路!”阜特团队清醒地意识到,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必须不断把利润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抢在对手之前推出更优秀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2010年,阜特科技继续在全国各地扩张市场的同时,悄悄将工作重心回归总部成都,花大力气练起了“内功”。

    其时,成都高新区为帮助区内软件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从2009年开始扶持部分企业进行美国的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认证,以提升软件企业的开发流程化和质量管理标准。阜特科技成为首批获得扶持的企业之一。

    随后,阜特科技公司投入大量精力改造完善研发体系,开发了专门的管理程序,调整了内部组织结构工具,最终通过了CMMI三级认证。

    “研发体系构建得好,相当于带来了新的竞争力。”张宇行如此解读阜特科技的创新理念:通过大量投入创新,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率、较大的市场份额;进而有更多的钱投入创新,产生新的增长点,形成良性循环。

    据悉,阜特科技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提取10%以上的费用用于研发,逐步扩大研发队伍规模。公司还成立了技术专家委员会,长期与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借助“产学研”的形式,将高校研发优势与企业在市场中的运营管理优势相结合,加快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

    得益于研发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目前阜特科技每年均有一两款重要新产品推出,使得该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2010年,在公司成立仅3年之后,阜特科技年收入突破了1亿元。

    记者手记

    市场、团队和创新:阜特科技的“三驾马车”

    回顾创业之路,张宇行和苗强感慨良多,他们将阜特科技的经验归结为三条:

    一是掌握善用市场、政策信息。2005年,我国第一部针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专门性法律《可再生能源法》出台。阜特团队敏锐察觉到了新能源领域的潜在发展机遇,将目光瞄向了风电系统研发制造。为了避免成都地处内陆、风电资源并不发达的劣势,他们选择了风电主机控制系统作为主攻领域。“对于地处内陆的创业者而言,及时主动了解国内外最新的行业市场动向尤为重要”。

    二是在战斗中建立一支坚不可摧的创业团队。无论是在东北的酷寒天气,还是在西北的漫天风沙中,抑或在总部大刀阔斧的流程改造中,阜特团队始终保持着创业的激情和战斗力。

    三是不断完善研发创新体系。针对企业自身特点,让生存压力和创新压力达到良好的平衡。张宇行坦陈,所谓创业心得,都是在一步步走过之后,从实践中获得,而前面的路还很长。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拜耳“中国式奇迹”背后:学术推广式营销恐抬高药价

    下一篇

    长城葡萄酒渠道调查:“嫁接”的模式 “苦涩”的经销商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