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深钢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议期间,习近平说:“现在网民检验湖泊水质的标准,是市长敢不敢跳下去游泳。”风趣的话语引得代表们都笑了起来。
今年春节后,从浙江省温州开始,全国一些地方的环保局长被邀在受污染的河道内“游泳”,引发群众广泛热议。总书记这番话,应当是表明他关注到了这一新闻事件。
群众邀环保局长“下河”,核心在于表达对“纸上环保”的不满。那些上百个指标全部“达标”的工业排放,和群众用眼睛看到、鼻子闻到、皮肤触到的感官反应形成巨大反差。春节回乡的游子,突然发现“淡淡的乡愁”变成“浓浓的乡臭”,当真情何以堪。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可见,必须着眼于环保体制机制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当前的环保困局。
近年来,记者在走访各地基层时发现,有的地方环保部门人手少、任务重、责任大,属于“高危岗位”;有的地方则“环保局长”和“招商局长”一肩挑;还有一些基层环保干部诉苦,“主要分管领导都去抓经济,环保局长根本没权力协调”,他们甚至坦言:市长定的项目若通不过环评,最终往往也是环保局“挨板子”,“不换思路就换人”。
因此可以说,当前在基层,环保部门的权责分工上还存在制度上的不完善之处,是导致职能部门往往对环保事件“有心无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所以,遇到污染就要求环保局长“下河”,是只打到了“苍蝇”、没打到“老虎”。习总书记说“市长敢不敢跳下去游泳”,就是站在更高层面,对基层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环保监管机构建设的一种督促。
让天蓝、地绿、水净不再是梦想,仅仅是“局长下河”怎么够?调整经济发展思路、完善环境评价体系、加强环保机构建设,这三方面举措都必须同步发力,才能实现“人人可以下河”。(作者系新华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