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城镇化成为多省份稳增长引擎 产业配套亟待解决

    2013-02-06 00:50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金微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金微 发自北京

    随着春节的日益临近,前期各地集中召开的地方“两会”陆续落下帷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城镇化已成为地方“两会”绝对的关键词。截至目前,我国内地31个省区市已全部公布年度及预期经济数据,而“推进城镇化建设”这样的表述写进了多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被寄予拉动GDP增长的厚望。

    在中央及各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城镇化或将成为新一轮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有专家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城镇化关键在人,需要有产业才能推动城镇化,如果没有产业配套,各地方制定的城镇化率目标恐难以达到预期。

    多地明确城镇化目标/

    目前,多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GDP翻番”的计划,而投资则是该计划的重要支撑。据统计,有19个省份将今年投资增幅目标定在20%以上,其中贵州、甘肃、黑龙江、新疆的投资增幅目标均高达30%。

    随着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密集公布,许多省区都将“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未来工作的重要任务,一些省区还量化了城镇化建设的增长目标。

    如河北省提出,今后5年要突出抓好的七项重大任务之一就是“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打造发展新引擎”。其2013年的重点工作提出,把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聚集优质产业、强化精细管理作为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力争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其他省份也不甘落后。如在未来5年的城镇化率这一指标上,安徽省提出力争达到55%,河南省表示要提高到52%以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要由目前的43.53%提高到53%,湖北省提出要由目前的53.5%提高到58%,云南省由目前的39.3%提高到48%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相关规划中,许多省区还提出了颇具特色的方案。如山东省提出,要把城镇化作为扩内需的最大拉动力,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城镇常住人口,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湖南省提出,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挖掘名城、名镇、名村、名居、名迹等文化资源,培育各具特色的城镇文化;山西省提出,要深入实施“大县城”战略,推进县城和中心镇扩容提质,打造统筹城乡发展的桥头堡。

    关键在于产业配套/

    自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以来,“城镇化”便成为最热门的话题,而地方城镇化的速度也明显加快。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梁分析认为,2008年以前,我国主要是以工业扩张、工业品出口带动城市化,但在金融危机后外需萎缩,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正循环被打破。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城镇化的作用日渐突出。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也表示,中国经济低成本扩张时代的终结、人口红利的递减等多方面趋势不可逆转,长期以投资驱动的增长也不可持续,“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投资与消费需求,加快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为主要载体扩大内需,充分释放城镇化的需求潜力,是中国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和战略重点。”

    不过,某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不乏出现 “摊大饼”的现象,并导致大拆大建、人为造城、产业配套落后等弊端。对城镇化的规划中,不少地区将小镇变成了县城规模,县城变成中等城市规模,中小城市则扩张为大城市、特大城市,城镇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被当作地方政府的“政绩”受到广泛追捧。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城镇化也受到批评。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部分地方政府制定城镇化目标时,与投资、扩大收入和消费等结合起来,将城镇化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手段。对此中国房地产与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当前这种体制下,地方政府肯定会将城镇化作为拉动GDP的手段,“GDP很重要,但不能唯GDP论,我们要有有质量的以人为本的GDP,城镇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载体。”

    顾云昌认为,不少地方政府认为城镇化将给地方政府带来新一轮的土地财政机会,是房地产业的救星。在财政压力下,地方政府仍有可能巧立名目卖地。另外,我们国家城镇化最重要的问题是工业用地较多,30%的用地远高于世界水平,国家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既要发展产业,又要集约用地,控制城市规模。

    顾云昌表示,城镇化的关键是要有工业支撑,没有工业支撑就没有就业,没有就业何来城镇化?所以城镇化的关键很大程度还是产业的支撑,包括如何发展新兴产业,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否则如果没有就业,农民工就成不了城里人,各地出台的指标也就达不到城镇化的效果。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郑眼看盘:利好杂七杂八 适度跟风为宜

    下一篇

    北京扩大分级诊疗试点 欲解卫生资源配置“倒三角”困局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