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朗失位”,到“研发脱节”,再到“权责不清”,一汽集团面临着一场全方位的挑战。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刘旭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刘旭 发自北京
2013年伊始,关于一汽集团自主品牌的质疑声音不断。
从“欧朗失位”,到“研发脱节”,再到“权责不清”,一汽集团面临着一场全方位的挑战。经过多年的蓄势,自主品牌集团军逐一披挂上阵。试水欧朗让一汽集团出师不利,接下来的红旗成为一汽集团“不能输”的战略棋子。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一汽集团自主品牌销量再次被东风集团超越,位居行业第三。
一汽集团总销量排名难以上升,与自主品牌销量下滑息息相关。根据全国乘用车市场联席会(以下简称乘联会)统计数据,2012年一汽集团自主品牌销量为305210辆,同比下滑24.6%,相比而言,上汽集团和东风集团自主品牌销量分别同比上升23.35%及39.10%。“中国一汽”昔日风采难寻。
前途不明的欧朗/
2012年,一汽集团总销量再次被东风集团超越,位居行业第三。据记者了解,总销量的下滑在很大程度上与自主品牌销量的下降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一汽集团自主品牌销量为305210辆,同比下滑24.6%。
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一汽集团旗下欧朗品牌2012年共计销售6154辆,期末库存3085辆。这意味着,厂商销量的一半以上在经销商处,实际市场销量少于经销商库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北京地区一汽轿车经销商发现,去年4月上市的欧朗品牌,已被搁置在店面一角,由于无人问津,宣传牌上已经有一层灰尘,而原本就冷清的一汽轿车经销商店内,销售人员对于欧朗已经没有任何推荐的热情。
这与上市伊始的火热形成强烈反差。为了凸显欧朗品牌代表的动感与时尚,一汽轿车曾不惜重金为其打造专属的歌曲和微电影,欧朗品牌从亮相到上市,一路都是以动感演唱会方式示人。
这种打破常规的宣传方式,一度被认为是该集团拥抱市场的积极姿态。时任一汽轿车负责人曾掷地有声地表示,“为了能够准确传播欧朗年轻时尚的品牌形象,公司将不惜重金去打造。”
然而,大手笔并没有为欧朗品牌带来大市场。在上市前两个月销售超过2000辆之后,欧朗品牌开始了月销量难以过千的艰难日子。
“为接地气而生的欧朗,难接地气。”分析欧朗品牌难以赢得市场的原因,行业人士曾如此表示。
从一夜之间由奔腾B30更名而来,到一汽研发中心脱离市场的车型设计,再到没有任何经济车型营销经验的销售团队,欧朗品牌难接“地气”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一汽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一汽集团内部对于欧朗品牌的去留争论激烈。
尚待市场考验的红旗/
“车标过高超过安全要求,这辆车的造型可以通过国家标准上市么?”在被围栏挡住的全新红旗展车前,一位老人向中国一汽展台的工作人员询问。
工作人员如实回答,“老人家,您真懂行,这台车确实还不是面向市场的最终外型,仅供阅兵等重要场合使用。”
这一插曲发生在2012年北京车展的全新红旗首秀现场,这位老人是原机械工业部汽车司处长、国家机械工业局处长,现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杜芳慈。
今年4月,一汽集团自主品牌的关键车型——红旗将正式上市。历经多年磨砺,红旗品牌的三度上市,被一汽集团看做自主品牌的反击战。一汽集团内部甚至坦言,红旗才是一汽自主品牌的代表。
“但是,由于红旗品牌的特殊性,何时上市、怎样布局这些问题,都不是一汽集团可以决定的。”接近一汽集团的知情人士坦言,一汽集团曾接到明确任务,“十八大”之后,所有政府用车逐步更换为全新红旗。后来,这一规划搁置,没有后续更换时间。
“如果不走大规模政府采购路线,红旗的市场前景同样不利。”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当下自主品牌已经基本完成高端化转型之后,“高举高打”的自主品牌“集团军”,在品牌和产品方面的优势均不明显。
现在,一汽集团又为红旗规划了一条市场化的生存路径。这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曾让红旗几度沉沦。卷土重来的红旗又有了怎样的改变呢?
杜芳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红旗品牌通过市场竞争脱颖而出的可能性并不大。与其让其直接接受市场竞争的考验,不如在公务用车领域率先普及红旗品牌。在示范作用显现之时,再进行市场普及,效果显然更好。
2013年7月15日,将是一汽集团成立60周年的重要纪念日。有消息称,一汽集团将很多“重要时刻”留给了这一庆典。上述知情人士称,一汽集团也希望借此机会,理顺这些年来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未来战略进行更为明确的梳理和部署。
一汽自主品牌,尤其是红旗的重生,何时真正走进市场,依然有待考验。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