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叶檀:碳路未来:中国企业的绿色可持续竞争力

    2012-12-28 00:28

    每经评论员 叶檀

    美丽中国与发展中国处于天平的两端,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美丽与发展不可兼得。人类的错误必有反思与修正之道,通过市场化的安排,我们可以收获干净的发展。

    毋庸讳言,作为工业化初期的国家,中国的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作为后发国家,被发达国家以环保指标勒住脖子,长期滞后形成无意识的被动心态、与国际舞台上正常的利益诉求混作一团。因此,不难理解下述现象:中国基于理性考虑提出了环保标准,如在 “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单位GDP二氧化碳能耗下降20%的目标,2010年底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9.1%,接近承诺的20%。2011年12月国务院提出 “十二五环保规划”,对2015年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水质、非化石能源权重等提出了具体数据。

    前景仍然不容乐观。据英国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 “全球碳计划”发布在《自然》杂志上的2012年度研究成果显示,2011年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28%),美国(16%),欧盟(11%)和印度(7%)。2012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增加,预计同比增加2.6%,达到创纪录的356亿吨,中国排放总量多,但人均排放量少,仅6.6吨,远低于美国人均排放17.2吨,欧盟的人均排放量7.3吨。

    中国环保并非外界压力倒逼的结果,而是内部成本倒逼的结果。各地环境急剧恶化,屡屡酿成公共安全事件,政府为改变环境所支付的成本高于污染环境所获得的财政收入。不仅如此,环境恶化已经威胁人类自身生存。全球极端气候明显增加,美国一个科学家小组在 《自然地理学》杂志上发表的报告称,极端天气增多是全球变暖的结果,进入21世纪以来,长期干旱袭击美洲西北部,导致森林减少、河流干涸,属800年来最严重干旱,极端气候成为“新常态”。人类只要残存理性,环保就会成为共同行动。

    对于环保这些兼具公益性质的领域而言,最难界定的是赢利与损失数量,排放污水的造纸厂得到了利润,对下游的居民造成了损失,造纸厂到底应该赔偿下游居民多少损失,从来都是利益与经济学计算的难题。如果因为难以界定,那么无论多长的江、多宽的河,其结果无一例外会成为臭水沟,因为污染者不必支付任何处罚成本、社会成本。

    已经有成熟的市场手段可以解决环保领域的“公地悲剧”,让拥有低碳技术的企业、让拥有节能技术的企业,可以通过交换低碳指标获得收益,收益越高,市场积极性越大。

    根据环保方案,在“十二五”期间,将试点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分级管理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交易制度,在全国逐步推行。目前排污权交易更多是在新建项目上,新建项目如果要上,需要有排污指标,企业可进行购买。以后各地根据自身发展向上报出排碳排污数,环保部根据地方报数和国家宏观规划数据计算减排潜力,给出比例,地方研究后再报,环保部再研究。这一方法成熟后,可以运用到其他领域与企业,如上游截水建水电站、沿江排污给下游造成损失。通过建立基础排放数据、满足生活基本所需的可以免费排放、多余排放量,必须由上游补偿给下游的方式,如此才能保护整体江海环境,让排污者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也许通过市场交易,地区与企业才能牢记一句格言——环境有价。

    另一方面,宝钢等企业减排技术较好的重型企业,可以将指标出售给河北等民营钢铁企业,每吨碳的价格,在减排总量定下后由交易双方自行决定。通过市场进行交易,各地的收益与损失有了市场定价机制,环境越恶劣、政府环保力度越强,碳交易指标越值钱。有此激励机制,企业将自行减排,腾出空间以碳交易办法获得赢利,而生产减排设备、拥有减排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因此也就拥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府环保控制与市场交易手段的结合,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才能让所有的企业因逐利而环保,因环保而久远。内在的激励方法好于对含糊的补贴机制,补贴机制是交易制度未建立前的应急之举。

    除了建立交易市场外,把环保企业列入GDP,或者在GDP考核时列入绿色指标也是当务之急。

    无论新能源、废物利用、节水,环保产业是朝阳产业。2012年12月,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透露,“十二五”期间规划的全社会环保投资将达3.4万亿元,预计2015年全国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三行业产值将超过4.5万亿元,届时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中国支柱产业。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志全表示,“环保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其发展必然拉动其所渗透的相关产业的发展”。研究表明,环保投资对GDP的投资乘数约为1.4,由此估算,“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将拉动GDP4.34万亿元。按照年均15%增长速度计,到2015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2.2万亿元。按照近年环保产业人均产值25万元计算,估算2015年将带动就业人数近880万人。若同时考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对就业的拉动,在生态环保建设方面每投入1000亿元建设资金,将会带来10亿元的利税增加,600亿元的居民消费增加,60万人的新增就业人口。

    环保产业类似于十几年前的房地产与汽车行业,是资金竞逐之地。拥有真正环保技术、致力于节能的企业,在长达十几年的蜇伏后,迎来第一抹春风。

    “订悦2013”—— 《每日经济新闻》大征订活动,订报有礼。http://www.nbd.com.cn/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2013展望:绿色产业 未来十年的战略高地

    下一篇

    2013展望:新型城镇化带动巨大的发展产业链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