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中集B”今谢幕 逾九成股东“披挂转战”H股

    2012-12-14 00:53

    中集集团发布公告,公司B股股票简称和代码于今日(14日)起摘除,“中集B”也将成为历史名词。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智    

    每经记者 李智

    作为解决B股遗留问题的创新方式,此前中集集团(000039,收盘价10.40元)“B转H”方案一经公布,立刻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如今,中集集团具有特殊意义的B股股东现金选择权已行使完毕,令人颇为惊讶的是,超过九成的B股股东放弃了小幅溢价套现的权利,转而选择持有未来的中集集团H股。

    13日晚间,中集集团发布公告称,经向深交所申请,公司B股股票简称和代码于今日(14日)起摘除,“中集B”也将成为历史名词。

    选择套现者不足一成

    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在极度疲弱的市场上,无风险套利的机会一定是梦寐以求的。

    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当持有中集B的投资者面对这样的机会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却选择放弃,宁愿在未来的某日转战H股,直面各种未知风险。

    “真没有想到最终行使现金选择权的人会那么少”,面对中集集团昨日中午公布的现金选择权行使结果,一位券商分析师直言“太意外”。

    公司公告显示,在2012年12月5日~11日的中集集团B股现金选择权 (B股股东可以9.83港元/股的价格将股份出售给第三方)申报期内,共计1.37亿份中集B现金选择权进行了有效行权申报,相关股份过户事宜已于12月13日完成。

    目前中集集团经向深交所申请,公司B股股票简称及代码于12月14日起摘除,并将于取得香港联交所正式批准公司H股上市的批准函后,以H股形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及挂牌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中集集团B股股东如果选择行权肯定是有利可图的。

    截至中集B停牌时,其收盘价定格于9.70港元,而现金选择权行权价格为每股9.83港元。换言之,如果B股股东选择行权,将稳获1.3%左右的收益,但实际上,在总股本达14.3亿股的中集B股中,仅有1.37亿股选择行权,比例仅为9.58%。

    A股股价显著高于B股行权价

    从经营正常的闽灿坤B突然面临退市危机开始,B股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就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在缩股、重组等方案陆续出炉之后,中集集团一经提出 “B转H”的创新方案,就立刻成为各方关注焦点,并受到了不少专业人士的推崇。

    然而,不少中集B的股东对于这一方案却并不满意,焦点就在于9.83港元的行权价上。

    在停牌近一个月之后,中集集团在8月15日公布了以介绍方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及挂牌交易,也就是投资者熟知的B股转H股方案,这立刻引发不少B股投资者不满。

    因为相对于每股9.83港元的行权价格,随着中集B的逐渐走强,行权价溢价幅度一度缩小,至停牌前行权价溢价幅度缩窄至1.32%。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一些自称中集B的持有者在网上发帖表示,如果选择行使现金选择权,那么获得收益还不足2%,但是如果中集B股赴H股上市,只要涨幅超过这一水平,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收益。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以来受益于市场回暖以及公司在前海拥有土地的消息刺激,中集集团A股短期内连续上涨,昨日虽有回调,但收盘价仍高达10.40元,而12月3日收盘价尚在9.15元。

    昨日中集集团10.40元的人民币收盘价折合港币为12.879港元,明显高于中集B9.83港元的行权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投资者对中集B转赴H股上市后的上涨预期。

    停牌前资金出手豪赌

    在上市公司面临巨大变化之前,总会屡屡出现豪赌资金的身影,作为A股历史上首场“B转H”的大戏更是不会例外。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就在中集B停牌之前,成交额出现了明显放大,特别是在停牌前的两个交易日,即11月28日和29日,成交额分别达0.87亿港元和1.1亿港元。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集B的日成交额基本都在2000万港元以下。

    有分析人士认为,即使是在中集B停牌前一个月内,其最高价也仅为每股9.75港元,还低于9.83港元的行权价,但从最终披露的行权结果来看,这批豪赌资金很有可能依旧蛰伏其中,默默等待转战H股。

    不过从各大券商的分析来看,中集B股转H股之后能否如投资者预期一般大涨,仍依旧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银河证券指出,港股同业公司估值水平相对较低,中集集团B转H股后可能带来中集H股估值体系的下移;平安证券也表示,中集B目前估值与香港H股机械股平均估值相当。

    “订悦2013”—— 《每日经济新闻》大征订活动,订报有礼。http://www.nbd.com.cn/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老郑说汇:QE4已消化 压力转向财政悬崖

    下一篇

    激励高管半数离职 朗姿股份7300万元股票期权“泡汤”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