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汇丰抽身中资高调上场 中国保险业进入“围城”

    上海证券报 2012-11-21 09:51

    顶着北京初冬的寒意,46家外资产、寿险公司高管齐聚北京,赶赴今日举行的全国外资保险公司内部座谈会。这是外资保险业难得的一次“家庭聚会”。近年来,随着汇丰、凯雷、纽约人寿等一批外资机构的退场,中国保险业频繁上演股权更迭大戏。

     

    顶着北京初冬的寒意,46家外资产、寿险公司高管齐聚北京,赶赴今日举行的全国外资保险公司内部座谈会。

    这是外资保险业难得的一次“家庭聚会”。近年来,随着汇丰、凯雷、纽约人寿等一批外资机构的退场,中国保险业频繁上演股权更迭大戏。

    里面的想出去,外面的想进来。以五大行为代表的中资机构高调进入保险市场。

    外资瘦身、中资疾进,资本双向流动的加速,恰恰映照出中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的雏形初显。而在当前中国保险业“入冬”的形势下,这场热闹上演的“围城”大戏,同时带给我们更多的反思和警示。

    内外交困,还是落袋为安?

    蛰伏十年、获利逾400亿,汇丰控股对中国平安萌生退意,是外资在华投资落袋为安的典型案例,也是近年来跨国金融大鳄内外交困、无奈瘦身的现实缩影。

    在与多位金融业资深人士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汇丰全盘转让中国平安H股,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巴塞尔协议III和欧债危机。据外资投行测算,此次股权出售将使汇丰的核心一级资本比率上升50个基点,让汇丰不必再为这个数据“达标”而忧心。

    而就在汇丰决意撤出之前,全球私募巨头凯雷也选择在中国太保这笔投资上见好就收。仅数年光阴,凯雷在太保上市后净赚百亿。此外,苏黎世减持新华保险,安盛27倍市盈率高价甩卖泰康人寿,这些历经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国际金融巨头,却在中国保险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实际上从2011年开始,世界主要投行均不同程度地减持中资保险公司及中资银行H股。减持背后的一大动机便是,为欧债危机储备流动性。中信建投分析师缴文超感慨说,“实际上欧债危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与其等待危机发生时出售亚洲相关股权,不如在此之前进行获利了结。”

    美国国际集团AIG就是前车之鉴。2008年以前,AIG本来可以将其亚太地区业务以高价出售,但由于在次贷危机之前没有储备流动性,造成AIG受次贷危机影响甚大。而当AIG想出售亚太业务时,却被收购方大肆讨价还价、交易价大打折扣。

    水土不服,还是知难而退?

    同样是离场,纽约人寿的命运可谓多舛。这是另一批外资撤出的缩影:近十年投资,却只换来当年的初始成本,最终黯然退出中国市场。

    不仅仅是退出海尔纽约人寿(现更名北大方正人寿)的纽约人寿,近年来,加拿大永明金融集团、法国安盛集团等外资金融巨头,均纷纷减持了它们在中国合资寿险公司的股权。近期坊间还传出,海康人寿外方股东荷兰全球人寿保险集团也有了退出的念想,正在寻觅买家。

    水土不服、知难而退,是市场对于这批外资萌生退意的注脚。不难发现,这批没有赚到钱就退出的外资,基本上都是以合资形式投资中国保险市场。“合资寿险公司内耗较多,外资注重利润、中资追求规模,股东双方内耗严重影响了公司日常经营。”一家合资寿险公司负责人坦言,“与其耗着不赚钱,不如和平分手,知难而退。”

    事实上,外资减持中国保险公司股权,也与近年来国内保险业增速放缓,有着一定必然联系。去年以来,中国寿险行业保费增速陷入低迷。就目前形势判断,明年中国寿险业保费增速也可能不会出现明显提升,中国保险业已经进入一个瓶颈期。

    贸然接盘,还是深思熟虑?

    就在外资退出之际,以五大行为首的中资大鳄纷纷出手,相继受让多家合资寿险公司股权。中资机构的热情不止于此,数十家待筹中资保险机构、近千亿产业资本正排队等候监管审批。

    各路中资机构争涌保险业的勇气可嘉,但是圈了地招了人之后,如何找准定位才是考验所在。实际上,在撤出中国保险业的外资金融机构中,已不乏鲜活又残酷的前车之鉴。

    相较于对中资机构投“保”冲动的关注,业内更为关心这些保险新军未来的生存境遇。他们投资保险公司的初衷或许各有不同,但都可能面临着同一个难题——如何找准定位,在竞争主体加速扩容的背景下,实现持续盈利。

    过去那套“大而全”的保险机构盈利模式显然已不受用,走专业化之路、放慢扩张脚步,才是保险公司未来的出路。(⊙记者黄蕾○编辑孙忠)

     

    上一篇

    伯南克称“财政悬崖”对经济影响重大

    下一篇

    规范税制 鼓励投资——透视“投资税”取消背后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