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上市公司增发遇冷 发债成再融资新宠

    2012-11-17 00:53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智 樊国栋    

    每经记者 李智 樊国栋

    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一种,定向增发由于不向公众投资者公开发行,所以在审批程序上较为简单,融资也更为便捷。正因如此,定向增发受到众多上市公司的青睐。

    而近期,上市公司的定增方案却一次次地遭到“惨败”,持有股份的投资者也有“割肉出局”的可能,如何突围就成为摆在各路被套资金面前的一大问题。与此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同样是作为融资平台的债券市场,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

    /市场解读/

    定增引股价下跌参与机构过半被套

    周三,带着增发预案复牌的中国国旅(601888,收盘价28.47元)重重地摔在跌停板之上,让人们惊醒——增发题材风光无限的时代已成过去。在这个过程中,最受伤的莫过于那些带着美好期望、甘愿忍受漫长限售期的增发认购者们。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在近一年来实施的增发方案中,接近六成的认购者被套其中。随着市场不断下挫,“被套大军”还有不断扩容之势。于是,当机构等增发股的认购主力再次面对融资方案时,曾经的热情最终被冷淡的回应所取代。

    增发利好化身“股价杀手”

    本周三,中国国旅对外公告宣布拟以26.93元/股的底价向不超过10名的特定投资者发行不超过9850万股公司股票,此次定向增发的目的为募集26.5亿元资金用于三亚海棠湾国际购物中心项目。

    一直以来,中国国旅海棠湾项目受到各方关注,各家券商机构更是连续高调唱多,但当周三复牌后不久,中国国旅的股价就牢牢地封在了跌停板上。

    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一种,定向增发由于不向公众投资者公开发行,所以在审批上程序较为简单,融资更为便捷。正因如此,众多上市公司都热衷于定向增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同花顺iFinD统计发现,虽然今年证券市场整体不景气,但依然有上百家公司陆续宣布了增发预案,近11月以来,宣布定向增发计划的上市公司就有15家之多(不包含暂停上市公司)。

    在以往的弱市中,定向增发常常被市场当成利好来追捧,以近期宣布定增的博盈投资(000760,前收盘价7.74元)为例,在其宣布拟通过定向增发收购梧桐硅谷天堂投资股权以及增资斯太尔动力之后,公司股价连拉四个涨停板。《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统计数据注意到,博盈投资仅仅是个案,进入11月份以来定增方案更多地是扮演着股价“杀手”的角色。例如,广东鸿图(002101,收盘价8.47元)、海润光伏(600401,收盘价5.58元)、平高电气(600312,收盘价6.79元)、新海宜(002089,收盘价6.13元)、铜陵有色(000630,收盘价16.63元)、国电南瑞 (600406,收盘价15.29元)、中泰化学(002092,收盘价6.61元)都在定增预案公告后出现了明显下跌,其中跌幅最大为新海宜,自公告预案发布至周五收盘,股价区间跌幅达22.7%.

    对于股价的遇冷,上市公司普遍归结为市场的因素。如平高电气证券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公司的方案还是不错的,大股东非常支持进行现金认购。

    另一些业内人士也有其他观点。比如目前的市场氛围较为低迷,如果定增项目没有抓住市场的眼球,遇冷也在情理之中。另外,定增项目未来能否像上市公司描绘的那样有广阔的前景,也是各方心中的疑虑。

    参与资金集体被套

    在上市公司定增方案一次次 “惨败”之时,持有股份的投资者也有“割肉出局”的可能。如果是最终认购定增股份的资金,无论是大股东、投资机构还是自然人,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财富不断缩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发现,截至11月17日,今年共有112家公司实施了定向增发,募集资金约2800亿元。以周五收盘价计算,112家公司中仅有44家公司的定增价格低于目前二级市场价格。换句话说,参与其他68家公司定向增发的机构处于浮亏状态,参与定增遭遇套牢的几率大于六成。

    对于今年已经实施的定增项目参与主体,除投资机构以及自然人以外,大股东也是不可或缺的主力。

    由于市场疲弱,为了表示对上市公司的支持,不少大股东慷慨地参与了定增股份的认购,以厦工股份(600815,收盘价6.01元)为例,今年3月份,公司大股东海翼集团以12.98元/股的价格包揽了公司1926万股定增股份,以支持厦工股份的挖掘机1.5万台生产能力技术改造项目和厦工机械二期技改扩建项目的建设,但从年初至今,厦工股份已经下跌近54%,大股东账面浮亏突破1.3亿元。

    /行情分析/

    增发遇冷 发债融资额同比已翻倍

    曾经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增发方案凭着一定的折价率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期,就能频频地获得机构的追捧,丰厚的回报也让普通投资者颇为眼红。而如今,大多数参与增发的资金却在股份尚未解禁之时就面临着被套的困境。当初如同“香馍馍”一般的增发计划,如今却备受资金的冷眼,一些策划了很久的融资计划最终以大幅缩水而尴尬收场。

    增发计划“生不逢时”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上市公司增发股份认购者集体被套之后,再融资遇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当江西水泥(000789,收盘价10.81元)的增发结果在本周曝光之后,惨淡的结果还是令很多人大跌眼镜。

    江西水泥在11月14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于11月7日完成定向增发工作,最终发行1300万股,募集资金总额约1.34亿元。根据江西水泥于去年2月推出的定向增发预案,募投项目原本预计总投资额高达6.3亿元,出现了近5亿元的“缺口”。而江西水泥10月23日公告,公司2012年公司债券(第一期)发行工作已经结束,最终认购量为5亿元,或许是已经提前预料到这样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江西水泥融资额的大幅缩水,与没有找到足够的认购者参与有关。原本江西水泥与保荐机构华泰联合曾共同向前20名股东、22家基金公司、14家证券公司、8家保险机构投资者以及其他58位投资者发出《认购邀请书》,可是在有效报价时间内,仅有公司第二大股东中国建材一家参与申购报价,并最终决定认购1000万股。为了完成本次定增,江西水泥紧急启动了追加认购程序,这才又引进泰达宏利基金,认购了300万股。

    与江西水泥有类似遭遇的还有中航电子(600372,收盘价14.16元)。根据中航电子10月24日发布的公告,中航电子增发实际募集资金只有6.60亿元,与公司先前计划的33.98亿元募资计划相比,缩水幅度超过八成。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操刀中航电子增发的正是在业内地位颇高的中金公司。不过在中航电子和中金公司合计发出超过170份认购邀请书后,在有效时间内只有两家机构进行了有效申报,中航电子无奈之下只能继续征询认购意向,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效果同样不理想。

    对此,有机构人士表示,定向增发机构受锁定期的限制,如果大盘整体下跌,其系统性的风险是很难避免的,前期众多参与定增机构出现大面积浮亏,因此对于继续参与定增更加谨慎。面对并不理想的市场环境,部分参与定增却被套的资金已经选择“割肉离场”。

    增发遇冷债市火爆

    随着江西水泥以及中航电子接连出现的募资大幅度缩水,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定向融资遭遇冰点。与此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同样是作为融资平台的债券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

    根据同花顺iFinD提供的数据,今年以来,包括各种公司债、短期融资券、非公开定向债、中期票据等在内,在债券市场上有融资意向的上市公司达到428家,各种债券的预期发行数量之和超过了1万亿元。

    综合同花顺iFinD以及公开数据信息,今年前三季度,券商获得承销与保荐费用合计51.9亿元,同比减少53%,实际募资金额同比减少56%。而同样在前三季度,券商共承销公司债和企业债合计595只,实际募资共计6868亿元,这两项数据均为去年同期的2.8倍。同时,债券承销的风生水起也为券商贡献了约68.7亿元收入。

    对于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境况,有债券分析师对记者表示:“股票市场的低迷让参与再融资的对象暴露在很大的不确定风险下,而债市则相对稳定。虽然目前企业新增贷款持续不给力,但债券融资成本相对于贷款融资成本的优势一直存在,债券市场作为企业另一个融资渠道的重要性也就逐渐凸显。”

    对于债市融资增加的原因,东吴基金也认为是股票市场的低迷造成大量上市公司将融资的目标投向债券市场,而与此同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一波债市牛市行情也使债券市场吸引了更多资金。未来债券融资的节节攀升外加利率市场化的推动和监管机构的扶持,债券市场或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在债券市场走出一波行情的同时,与之有着密切联系的券商固收部门也受利好影响。某券商固收部门人士告诉记者:“据我所知,目前一些猎头公司为了挖人,早已经对有经验的固定收益业务部的人员开出了百万年薪,而在几年前,同样是做承销业务,猎头的目标主要集中在负责股票保荐承销的投行人员身上,而承销债券的固收部门几乎无人问津。”

    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券商的投行与固收两个部门的现状,可用中国的一句老话‘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来形容,而同属周期性行业的债券和投行两个部门,在本轮逆向周期中,固收部门已经取代投行,成为券商第一高薪部门。即使投行业务复苏,从长远前景来看,随着债券产品向多样化发展,未来券商固定收益部门会继续享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操作手法/

    不甘被套 各路资金三招“自救”

    A股市场上,最残酷的事情,莫过于眼睁睁看着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断下跌,却因为限售期限制而动弹不得。当曾经的赚钱法宝一步一步沦为坑钱陷阱,被套各方心中的愤懑可想而知。因此,如何突围就成为摆在各路被套资金面前的一大问题,由此也让一些看似不合情理的举措有了最符合情理的内在逻辑。

    自救招数一:上市公司释放利好

    在大量参与增发者被套的案例中,上市公司及大股东为推动股价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比如三友化工、冀东水泥等一批公司均获得了股东的增持。

    9月27日,作为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的立思辰(300010,收盘价5.79元)在首发原始股即将解禁之际,照例发布了控股股东限售股份减持计划,控股股东同时也是董事长的池燕明承诺在2013年3月18日前将不会减持所持公司股票,其余一部分高管也作了类似的承诺。

    需要指出的是,与其他一些创业板公司不同的是,立思辰控股股东和部分高管在做出暂不减持承诺之前,就已经开始出手增持,董事长池燕明、总裁商华忠等9名高管,在9月19日使用自筹资金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近22万股。立思辰管理层的举动受到市场各方的关注,另一些细节也引起了外界注意。

    原来,立思辰曾以定向增发的方式收购了张敏、陈勇、朱卫等人持有的友网科技合计100%股权,增发价格为12.15元/股,这部分股份在8月2日就已经上市,只是相关人员面临了12个月到36个月不等的限售期。需要指出的是,在增发股份上市当日,立思辰股价已经跌破7元大关。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增发之前都会和有意参与者进行沟通,除了介绍公司发展亮点以外,往往也表示会尽力保障参与认购者的利益,因此只要出现破发的情况,公司往往都会有所行动,不然以后想要再融资就可能有些麻烦。

    自救招数二:认购者主动出击

    由于市场环境等原因,往往上市公司释放利好之后并不被市场所认可,这时一些尴尬被套的认购者就主动选择进行“自救”。

    今年10月,广发聚丰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广发聚丰)高调表示,基于对仁和药业企业价值分析和前景,因此在二级市场增持该股份,截至当时广发聚丰持有上市公司股份已经超过5%,达到了“举牌”标准。

    毫无疑问,一只基金如此高调确实有些不合常理,当时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广发聚丰实属无奈,因为其在今年6月26日参与仁和药业2011年非公开发行股票项目,认购了400万定向增发股份,每股认购价格高达8.10元,10月份仁和药业股价已经跌破7元,而目前公司股价更是下探至5.21元。

    戏剧性的是,就在广发聚丰信心满满“举牌”后不到20天,仁和药业披露的三季报却令人大跌眼镜。数据显示,仁和药业上半年实现净利1.63亿元,同比增长12.08%,然而第三季度净利不足千万元,同比骤降85.45%,前三季度净利润仅为1.73亿元,出现近19%的同比下滑。惨淡的业绩直接导致了股价的跌停以及随后的持续下跌,同时也将此前高调表示看好的广发聚丰衬托得格外尴尬。

    需要指出的是,在绝大多数的案例中,上市公司以及大股东都会选择出手护盘,而像广发聚丰这类主动出击的案例比较少见。

    自救招数三:被套者发难上市公司

    虽然大多数参与增发的资金都面临了不同程度的浮亏,但是考虑到整个市场大环境并不理想,对于被套虽然心有不满,但是并不会有太出格的举动。但是在某一些特定的条件下,巨额的浮亏会让被套者和上市公司的矛盾突然激化,曾经的合作伙伴转眼间就变得势如水火。

    10月15日,粤水电(002060,收盘价5.03元)董事会收到二股东丁敏芳发来的《关于提交临时议案的函》,提议上市公司在每股价格不超过8元的情况下,进行总额不超过2亿元的回购计划。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粤水电股价尚在5元一线,如果方案获得通过很可能对股价形成明显刺激。但遗憾的是,对于这一提案,粤水电控股股东广东省水电集团却投出了反对票,直接导致回购议案被否。

    公开资料显示,丁敏芳2011年9月参与粤水电定向增发并获配1398.7万股,合计耗资1.34亿元。之后粤水电股价连续下跌,丁敏芳被深套逾40%,要求回购其实也不难理解。此前丁敏芳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早前就已经和上市公司沟通,希望广东水电集团进行增持等举措,但是最终均未实现。

    随后,丁敏芳高调表示要为中小股东维权,并宣称虽然自己手上只有百分之三点几的股份,但是一同参与增发的机构有20%左右,当初一同参加粤水电增发的瑞华投资、涌玖投资方面也明确表示支持丁敏芳。

    正是在各方的压力之下,粤水电控股股东广东水电集团终于在10月24日出手增持,并表示在未来6个月内通过二级市场择机增持上市公司股份,总量不超过总股本的1.32%。不过从实际效果来看,各方期盼的利好消息却没有能够扭转股价的颓势。

    一位中小板上市公司董秘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粤水电被股东发难一事自己也有所关注。目前市场环境不好,跌破增发价也在情理之中,大部分股东都能理解,但是依旧有一部分认购者有些意见,公司方面只有尽量沟通,同时尽力做好经营工作。

    “订悦2013”—— 《每日经济新闻》大征订活动,订报有礼。http://www.nbd.com.cn/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窗口期后增持潮起 A股期待“冬天里的一把火”

    下一篇

    老法师看盘:政策利好有限 弱势难改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