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碳交易试点明年开展 商务部官员提醒外贸企业提前应对

    每经网 2012-11-15 09:40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欧盟刚刚暂停对非欧盟航空公司进出欧盟的航班征收碳排放税,但国内“碳税”即将开征。

     

    据悉,我国碳排放交易试点明年将在广东省、深圳市等7个试点地区初步运作起来。而在11月中旬刚刚召开的“国际绿色发展、碳交易措施对我国外贸影响研讨会”上,许多官员和学者都表示出了自己的期待和担忧。

     

    商务部外贸司司长王受文在会上指出,当前我国和发达国家在低碳领域的起步相差不大,外贸企业应提前应对,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

     

    “碳交易工作将会对企业起到过滤作用。低碳排放企业会得到助推,但高碳排放企业就会受到规制,碳交易会成为他们头顶悬着的宝剑。碳交易还将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高级能源与碳融资专家沈一扬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碳交易试点明年正式启动

     

    在《京都议定书》中,把通过市场机制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称为“碳交易”。

     

    “现在我们治理污染、管理碳排放,主要靠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而‘碳交易’是希望通过市场手段管理碳排放问题。也就是把环境要素换算成钱,用的多得掏钱,用的少能挣钱。” 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杜少中解释说。

     

    2012年1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等7省市率先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今后“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进行探索。国家发改委同时明确,试点省市需自行设计试点方案,确定试点范围,并在今年年底之前形成方案。

     

    除了7个试点地区外,目前国内多个省市也成立或者正在筹备环境交易所。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说:“据我们了解全国有30多家交易所,都在探索成立过程当中,实际的交易量并不是很多。”

     

    上述交易所中绝大部分都计划包含碳排放权交易,但已经成立的交易所,多数以企业自愿碳排放交易、或操作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为主,罕有实质性的碳市场操作。

     

    历经1年时间,这7个省市明年初将正式开始进入碳排放市场交易的试点。其实上海和广东两地的碳交易方案已分别于8月、9月全面启动。在广州,首批7800万元碳交易大单签出,4家水泥企业签订认购书,总共认购了13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权配额。

     

    根据广东省正式印发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上,控排企业范围主要为高耗能企业,广东省行政区域内电力、水泥、钢铁、陶瓷等九大行业在2011年~2014年任一年排放2万吨二氧化碳(或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均被纳入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的范围中。

     

    对于7地试点即将开展的碳交易,沈一扬分析称,当前国内大规模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有关碳交易的可测量、可汇报、可认定的审定机制和技术还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7地的碳交易试点还只能具有示范性。

     

    “尽管国家曾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但有关这一目标的分解机制还一直都处在探索之中。而这一因素又直接影响到碳交易的买家动力。当前看来,买家动力同样还未正式形成。”沈补充道。

     

    外贸企业亟需赶在前面

     

    虽然碳交易试点只是先行先试,还不会对相关企业真正“伤筋动骨”,但这一趋势已经明晰,一些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将在未来难逃“大考”,欧盟碳税事件同样更给外向型企业以启示。

     

    针对即将开展的碳交易试点工作,商务部外贸司司长王受文表示,当前我国和发达国家在低碳领域的起步相差不大,外贸企业应提前应对,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

     

    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大力酝酿推进“碳关税”。如2009年美国众议院进一步通过了包含“碳关税”条款的《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澳大利亚政府于今年7月1日开始对碳排放征税,并完成了碳排放的国内法律程序,计划于2015年7月1日转成碳排放交易体系。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国正式实施碳交易可以更好地适应全球贸易绿色、低碳化趋势。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实行碳关税的收取,纵观全球,这一趋势已经成为必然。

     

    目前,中国以及世界发达国家对于低碳方向的追求也开始倒逼企业,对于中国外贸企业来说,更是会在未来成为一道不得不跨的门槛。

     

    早在去年,武汉必达机电有限公司和湖北金利源(集团)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就作为买家,购买武汉凯迪控股投资有限公司的2万吨温室气体,必达机电和金利源也因此成为国内各自领域首个碳中和企业。

     

    “面对欧洲客户时,都要过‘绿色壁垒’关,公司作过许多改进,包括变燃煤锅炉为生物质锅炉等,就是为了减少碳排放。”金利源负责人表示,虽说现在购碳付出成本,但算长远账是有收益的。其一是树立了品牌形象,其二是一旦将来强制性市场启动,碳交易的价格会上涨,与其那时再动手不如现在把份额捏在手里抢先机。

     

    “英、日、美等国已建立多种低碳认证制度及标签,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也通过在其产品上标注碳排放或节能信息,迎合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同时,国际标准组织正积极制定碳足迹标准ISO14067。”王受文说,不排除以后一些国际采购商会将其纳入自己的全球供应链管理体系中,从商业角度对我国出口产品设置门槛。

     

    他称,商务部将继续密切跟踪和研究分析各主要贸易对象推出的绿色低碳贸易政策,引导外贸企业顺应形势,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注重低碳领域的另一个内涵是我国需要抓住在低碳领域的话语权,武汉大学教授周茂荣表示,欧美等国通过此类措施,可以迫使发展中国家更多购买发达国家的减排设施和技术,拓展其出口市场,使其在低碳经济中抢占产业技术的制高点。

     

    “这些原因使得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贸易措施近年来逐渐兴起,其对我国贸易将产生长远影响,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他说。

     

    侯宇轩也强调,由于绿色低碳发展对我国外贸影响越来越凸显,从不同领域逐渐渗透到我国外贸的各个领域。碳交易的实行有利于加快外贸企业跟随国际市场发展的步伐,在全球市场转变的过程中获得更大优势。

     

    (实习生杨瑞对此文亦有贡献)

    上一篇

    寿险业务瓶颈压力增大 业内注重渠道突破

    下一篇

    收盘:个股尾盘纷纷跳水 沪指跌25点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