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折价率缩窄 “封转开”投资行情渐启动

    2012-10-13 02:41

    每经编辑|每经实习记者 陆慧婧    

    每经实习记者 陆慧婧

    随着传统封基到期日的日益临近,预期的折价回归,吸引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竞相追捧。近期,传统封基折价率持续走低,连续3个月突破10%的折价水平。

    业内人士表示,尽管折价为封基投资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安全垫”,但未来不可预期的净值波动依旧是封基投资最主要的风险点。结合整个转型期间的投资策略,建议“只做转型前,不做转型中,备选转型后”。

    折价率降至10%

    数据显示,截至10月11日,25只传统封闭式基金的平均折价率为10.21%。9月以来,封基折价率一度收窄至10%以内,创今年以来最低值。不过,随着10月股市回暖,封基净值震荡走高,涨幅超过二级市场价格涨幅,封基折价率回落至10%之外,但仍处今年以来低位。

    从单只基金来看,15只封基折价率在10%以下,其中,基金开元、基金兴华、基金金泰3只明年3、4月份到期的封基金折价率已收窄至5%以内,折价率最低的为基金金泰,其折价率为2.91%,到期日为明年3月27日。

    折价率在10%以上的传统封闭式基金仍有11只,折价率最高的基金丰和,折价率为15.93%。

    回顾最近1年多时间,封基折价率经历了一波回升再走低的过程。2011年封闭基金折价率一度大幅下降,平均折价率跌至8%以下。好买基金表示,2010年4月份股指期货的推出是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股指期货推出之后,理论上可以买入封闭式基金,构建一个相对大盘波动稳定的组合,再卖出股指期货,等待折价率的回归进行套利,封杀了折价率的下行空间。然而,去年三季度之后,由于经济下行风险加大,投资者要求收益率走高,封基的折价率也持续走高。

    今年3、4月份,传统封闭式基金进入分红密集期,由于受累于2011年单边熊市,2012年传统封基大多无红可分,分红行情化为泡影,直接拖累二级市场价格涨势,折价率再次有所回升。

    7月后,3只封基到期日逐渐临近,大量传统封闭式基金明后年也逐渐到期,传统封基折价率再次走低,8月初降至10%以内,9月继续走低,平均折价率为9.67%。

    可抵御14%下行空间

    相比开放式基金,传统封基折价率是其最大的优势,折价率为投资者参与封基投资提供了可靠的“安全垫”。

    据了解,“安全垫”对于持有封基到期的投资者是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随着封基接近到期日,其折价率会逐渐缩窄,最终二级市场价格会回归基金净值,此时,在二级市场折价购入封基,若不考虑净值变化,相当于提前“锁定”与折价率相当的预期收益。据华泰证券测算,结合基金折价率,目前剩余期限年平均收益率最高的为基金兴华,年化平均收益率为7.97%,其次是基金裕阳7.83%,基金景宏7.62%。

    不过,尽管折价为封基投资提供了相对安全的“保障”,但若基础市场持续走低,拖累净值跌破投资者在二级市场折价买入的价格,依旧会导致投资亏损。好买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曾令华表示,目前传统封基平均折价率10.21%,这意味着投资传统封基有10%左右的安全空间,据其测算,封基与大盘相关系数为0.7左右,对应大盘14%左右的下跌空间,即目前买入传统封基,只要大盘不跌破1810点,投资仍然相对安全。

    此外,传统封基均采取主动型投资策略,除了基础市场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基金管理者的投资水平,也会影响基金净值表现。在这一方面,基金过往业绩或能提供一定参考。数据显示,截至9月28日,基金泰和、基金开元、基金汉盛今年以来净值增长率分别为9.33%、5.26%、4.5%,位列传统封基前三,而从三年周期来看,基金泰和过去三年净值增长率达15.2%,基金丰和亦超9%,表现相对突出。

    可投资转型前封基

    谈及传统封基整个转型期间的投资策略,华泰证券王群航建议,只做转型前,不做转型中,备选转型后。

    他表示,鉴于老封基大概率地在“到期封转开”之前多有业绩显著转好的表现,建议可以对转型之前的、绩效表现良好的老封基做一个波段的阶段性投资,期限以中、短期为主。

    而对进入转型期的老封基,他表示,封基转型持续的时间为三至六个月左右。在此期间,相关基金的股票投资仓位将会很低,投资者的资金基本处闲置状态。在此情况下,若股市行情上涨,投资者将错失行情;若股市行情下跌,虽然可以避掉很多风险,但若投资者自己持有资金,也做低风险投资,因此,他建议对转型期封基采取回避策略。

    至于转型之后的新的开放式基金,则要根据其投资范围、投资策略、投资理念、基金经理、基金觃模等因素迚行重新的观察,需结合运作之后的绩效表现,再确定相关的投基策略。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求变?求生?权益类基金公司“转型记”

    下一篇

    前三季QDII完胜A股基金专家仍看好美国市场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