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娜
每经记者 李娜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沪深股市长期萎靡,公募基金资产规模裹足不前,新基金“注水”现象十分严重。
基金公司此前跃跃欲试的非公募业务,尤其是“专户一对多”业务难以得到有效推动。
2012年6月,监管层下发试点办法,对专户业务的投资范围全面松绑,期货、对冲、量化等产品的相关人才储备又十分匮乏,基金公司该如何摆脱当前困境?
二级市场的萎靡,令偏股型基金成为需要回避的品种;而银行销售的不给力又使新基金销售成本不断推高。
过去的2011年呈现出股债双杀,也让投资者意识到债券型基金同样有风险,虽然2012年以来债券市场持续走牛,各类债基一时间成为抢手货,短期理财债基的出世更是惊艳市场,但繁华的背后,却依然难掩盖公募基金资产规模裹足不前的现实。此时,非公募业务又再次被推上前台,成为基金公司重点打造业务。
此前打造的投顾业务除少数基金公司有所斩获外,不少大型基金公司也是屡屡碰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专户一对多”开闸后经历了一段短暂蜜月期,但随后亦成大客户资产“绞肉机”,客户抱怨声此起彼伏;目前已经营的RQFII业务又尚且处于起步阶段。
今年6月,监管层发布了《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征求意见稿,将专户投资范围从传统的证券期货市场扩大到非上市企业股权、债权、收益权。
“下一步大家都很看重专户带来的机会,这提供了再一次转型的机遇,做得好可能打翻身仗”,海富通基金相关人士曾如此表示。
在基金行业危局与机会并存的背景下,本周五(9月21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举办的2012中国金鼎奖·基金颁奖与论坛将在北京举行。
本次论坛上,基金公司、银行、券商、第三方销售的业内人士将汇集一堂,对非公募业务进行展望,还将多方面探讨脱困之路。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