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CPI重返“2”时代,不仅是正常的,而且,从未来的趋势看,物价上涨的压力已经凸显。
每经编辑 马光远
马光远(经济学家)
8月份CPI重返“2”时代,不仅是正常的,而且,从未来的趋势看,物价上涨的压力已经凸显。
第一,8月份八大类消费品价格,除了通讯类的价格微跌之外,其余都上涨,特别是随着房地产的持续回暖,未来居住类价格因房租的上涨会更加显著;第二,8月份猪肉价格虽然同比下降18%以上,但从单月的表现看,猪肉价格从7月份已经开始缓慢止跌;第三,随着稳增长一系列举措的继续加码,特别是8月份以来,国家发改委加大项目审批的力度,货币政策将在稳健的基调下,继续偏向宽松。预计未来4个月,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大,货币投放量至少将和上半年持平,全年将在9.5万亿左右,实质上属于稳中趋松的政策;第四,国际大宗商品以及粮食价格下半年重拾升势的概率很大。
未来的宏观经济将面临一个难以协调的困境:一方面,宏观经济复苏的态势并不明显;另一方面,出于遏制经济下滑的需要,出台的刺激政策会导致物价的上涨,加大通胀的压力。而导致物价上涨与经济下滑出现“剪刀差”,关键并不在于货币供应量的缺乏,而是实体经济由于产能严重过剩,以及资产价格泡沫,去库存化和去杠杆化尚未完成。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加大货币的投放并不能刺激需求增加,反而会在实体经济之外循环,形成新的资产价格泡沫或者物价上涨的压力。
笔者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目前的困局,是一个结构性的难题,而不是周期性的。要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必须进行结构调整;要刺激消费,又必须下决心去解决抑制消费的各种影响因素;要解决中小企业的困难,又必须通过减税等措施减轻企业的负担。也就是说,在目前情况下,货币政策已经难以医治结构性因素导致的经济下滑。从今年1月到8月的货币供应量看,M2一直维持在13%以上的速度,但8月份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却只有8.9%,货币已经超发,如果再继续放松货币,除了进入楼市推高资产泡沫之外,也可能引发物价的再次上涨。
在产能过剩,企业盈利下滑,总体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笔者建议宏观政策告别“货币政策依赖症”,转而寻求别的温和型的政策工具。在凯恩斯的工具箱里,其实一直非常强调财政政策,特别是税收政策的发挥。就短期而言,可以采取的政策选项有:其一,必须加大结构性调整,特别是中小企业税负的力度,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其二,鉴于前8个月,银行业的利润仍然以20%以上的增速增长,蚕食了企业可怜的利润空间,可以通过不对称减息,减轻企业的融资成本;其三,政府支出除了审批一些基建项目之外,也需要补充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欠账,提振民众的消费欲望;其四,继续为刺激民间投资释放改革空间,化解民间投资的后顾之忧。只有标本结合,才有可能扭转结构性的困局,如果仅仅寄希望于货币政策,只会获得昙花一现的增长。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