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企业大学蜕变:如何成为创新与变革的策源地?

    2012-09-11 03:04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夏冰 发自上海    

    每经记者 夏冰 发自上海

    在中国内地,企业大学尽管起步较晚,但诞生后便经历了“野蛮”的成长。据统计,内地企业大学数量目前已超过1000所。如今,在商学院潮袭击企业界之际,内地的企业大学也悄然走在了自我蜕变的十字路口。如何走出一条集文化传承、知识创新、前瞻研究、变革管理、价值链整合等功能于一体的企业大学,让它成为变革与创新的策源地?

    《每日经济新闻》日前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执行院长王红新、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领导力研究所所长余世维、中国企业大学咨询研究中心首席顾问郭金山,从他们的回答中,记者力求为正在摸索中前进的中国内地企业大学探寻到可供参考的蓝本。

    企业的大脑中枢

    管理界盛传一句话:决策系统就是人体的大脑,引领着整个企业的方向。

    对某些企业来说,这个大脑就是企业大学。企业出于满足对各类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并培养所需人才,希望拥有自己的学习组织,这就诞生了企业大学。1955年,全球第一所企业大学——GE通用电气克顿维尔学院正式成立。在GE传奇CEO的推动下,该学院不仅为GE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而且还向其他企业源源不断地输出人才。这也是美国《财富》杂志把GE评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的主要原因。

    余世维认为:“企业的员工要靠自己训练,只有自己的企业大学最了解自己的员工,讲师尽量用自己的干部,教材尽量用自己的案例。比如,麦当劳设在上海的汉堡包大学,讲师全是麦当劳自有干部,且课本也是麦当劳自己编写的。”

    企业的变革要求员工有极强的全局化视野和适应能力,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大学得到了飞速发展。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期间,欧美国家每天会诞生至少一家企业大学。约80%的世界500强企业均建立了企业大学,如IBM中国渠道大学、惠普商学院、麦当劳大学等。在美国,从1988年到1998年之间,企业大学由400家猛增到1600家;而在中国内地,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年第一家企业大学海信学院成立至今,目前已超过1000家,比较知名的如海尔大学、华为大学、联想商学院等。

    现在中国内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人才发展作为战略性课题予以关注,同时,很多地方政府也将企业大学作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这两种力量驱动着企业大学在内地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王红新认为:“在中国,企业创始人的重视与支持,对企业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CEO本身对企业大学规划的长期性、稳定性重视不够,那么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要严峻得多。”

    与此同时,获得政府的重视同样重要。余世维说:“政府关心重视企业大学,就应该拨预算、拿资金赞助;其次,对企业大学需要的教材、设备,政府应该在进口的时候给予一些优惠。一个合格的企业大学对公司的贡献应该要达到80分,但对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来说影响是间接的,只有企业强大了,地方才能跟着强大。”

    从培训中心到企业大学

    经过多年的发展,内地企业大学的功能、职责和战略定位差别很大。有机构把它们分为三类:一、承担传统职责,无战略功能,只作为企业培训员工的场所;二、作为企业变革的发起者和主要参与者;三、作为战略中心来影响企业的宏观战略和发展方向,更像一个企业内部的高端智囊机构,这是最高层次的企业大学。

    “我认为创建企业大学与企业的规模相关,规模大的能开大学或者商学院,小一点的开训练班,再小点就搞‘品管圈(QCC)’,不是每个企业都适合搞大学。”余世维表示。

    美国纽约市企业大学咨询公司总裁、企业大学研究专家珍妮·梅斯特在其著作《企业大学》中指出,企业大学与传统培训部区别的焦点在于从一次性培训活动转向建立持续的文化。

    “和传统大学、培训中心相比,企业大学主要有企业主动性、创新性、开放性、课程外延性、课程系统性等方面特点。”王红新认为,“企业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完全可以独立,从定位来看也不再是简单的培训管理体系,能创建出企业的运营管理动力圈。二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企业大学体现了企业的战略需求,很多高层领导者是战略的制定者又是企业大学的教师,使得战略信息的传递更加直接有效。同时,通过长期的培训使员工深刻领悟企业的战略,并且让员工感受到自己参与了战略制定的过程,战略的贯彻力得到了强化。”

    因此,企业大学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从企业内部培训机构转化而来的单纯的人才培养机构,更应该是在战略层次下建立起来的传递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提高企业员工绩效水平、员工的企业责任感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全新组织形态。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面向供应链体系时,为加强和巩固企业的战略同盟关系,企业大学也会起到重要作用。余世维认为:“企业大学能够帮助企业留住人才,能帮助企业与供货商成为伙伴,让企业去改进总体竞争力,企业大学甚至可为营销本地化提供解决方案,在组织变革中对文化整合起关键作用。”

    在中国内地的企业大学中,愈来愈多的总裁逐渐把企业的学习和知识管理上升到和创新、人力资源、营销及财务一样重要的战略地位。

    企业大学的定位之惑

    近年来,许多企业纷纷提出要建立一流企业大学的愿景,然而,这当中不乏跟风者:要么依附在企业特定的发展目标下,成为纯粹专注员工技能培训的培训中心;要么在取得一定知名度后,改走商业化道路,变成对外销售设计课程的咨询公司类企业大学。

    对此,王红新指出,企业大学之惑首要原因是国内企业对于企业大学的定位、规划不清晰。“中国内地不少企业大学起伏跟行业、企业本身兴衰很有关系。从我们研究的标本来看,企业大学要繁荣必须做到两点:一方面为企业战略推动力带来支撑作用;另外要依附于一个企业长期的、正确的战略规划。企业最大的特点是以绩效为中心,如果企业大学所有做的事不能对企业的绩效提升带来实质性帮助,CEO的重视也可能是间断性的。”也因如此,一旦业绩不佳要缩减开支时,那些定位不明晰、可有可无的企业大学往往最容易成为牺牲品。

    另外,目前国内企业大学表现出“水土不服”的特点,因此有人将注意力转向外国成功的办学经验。余世维说:“中国内地的企业大学还是有好的,比较海尔、华为、贝尔、联想的企业大学。”

    谈及中外企业大学办学差异时,王红新认为,国外大企业因重视规划加之有多项科学流程管理,由此保证了企业大学在整个战略规划里有准确的定位。从这点看,内地的企业大学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比境外严峻得多。

    一流企业大学如何建设

    如何建设一流的企业大学?这让很多企业开始反思企业大学的生存以及发展难题。

    余世维认为:“建设一流的企业大学,有几个基本问题要解决:一、开什么规模的商学院或者培训班;二、有一套什么样的计划来安排讲师和教练;三、如何安排干部和员工分批接受教育;四、谁负责编写教材和教案;五、谁负责当助教和整理案例;六、是否把教育训练和绩效考核挂钩。”

    余世维说,国内的企业大学只有做到了和公司的战略、绩效考核挂钩,才能达到合理的效果。比如,在德国西门子公司,如果员工不进商学院或者训练班修满40个小时课程,第二年不能提干。德国公司对教育发证照,因受什么教育、几级几等不同而颁发不同的证照。

    而在王红新看来,企业大学从某种程度上讲像个化学试剂,能检验一个企业长期的战略是不是正确。企业大学要办得成功要解决好自己的定位,与此同时,在发展企业大学时还要避免几个错误的倾向,即企业大学的万能论、无用论、错位论。如果做不到这几点,即企业大学的功能转型问题,它还是有名无实的,仅仅是将原来的培训部或者培训中心换了企业大学的招牌。

    郭金山一直致力于创建中国企业大学成熟度的评估标准。他认为:“企业大学的创建运行,关键不是师资问题、课程体系上的问题,真正的原因是定位、规划、机制、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这是企业大学建设的前提。”此外,郭金山认为,逐步从成长走向成熟并持续健康发展的中国企业大学,都在制度层面上予以了保障。这个保障就是企业内部管理者对其投入的保障、时间上的保障和责任上保障,以及横向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的构筑。郭金山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后,标杆企业人才方面投入越来越多。这些企业把培训经费与员工的薪酬总额挂钩,跟企业的销售收入挂钩。这个比例估计在1%~4%,我觉得还是有参照意义的。”

    活动介绍

    变革促新生“中国企业大学排行榜”即将出炉

    每经记者 夏冰 发自上海

    如何探索、总结并传播中国领先企业大学以及最佳学习项目的实践智慧,进而推动中国企业大学从成长迈向成熟?如何建立一套系统化、专业性的企业大学方法论研究指引?这些都已成为当前中国企业大学科学发展的迫切需求。

    为此,衡量中国企业大学综合实力的标杆,即“中国企业大学排行榜”即将新鲜出炉。由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学院联合《每日经济新闻》报社主办、由中国企业大学咨询研究中心提供智力支撑的“年度中国企业大学评选”排行榜,将以国际化的视角、科学化的理论、体系化的思维以及标杆化的实践,运用中国企业大学成熟度模型(CUMMTM),推出“中国最佳企业大学20强”、“中国企业最佳学习项目20强”、“年度最具成长性企业大学”、“年度最佳企业大学领导人物”四项榜单。本次活动旨在让企业大学校长们首度聚首,探讨企业经营与人才培养发展之道。

    “目前,中国企业大学的数量超过1000家,我估计5~10年内中国的企业大学数量肯定超过传统大学的数量。”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执行院长王红新表示,“之所以做这个成熟度模型,不光是为了做研究,而是想规范引导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希望能够把中国企业大学的标准给评判出来。只有规范和引导,才能让人感觉这个行业不仅仅留有一个名称,而是有名有实的,这个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据王红新透露,在对企业大学的排名调研过程中,或将每年推出《中国企业大学成熟度研究报告》。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当当网CEO李国庆:聚焦品类 坚持不办快递公司

    下一篇

    内地最早的企业大学——海信商学院成长记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