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智
每经记者 李智
弱市之中从来不乏明星股,近期上市的新股就表现出了罕有的抗跌能力。特别是8月以来,IPO的步伐明显放缓,就曾引发了市场各方的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新股逆市走强的一大推动力。而面对昨日(9月7日)大盘的罕见反弹,一些投资者也开始担忧,如果大盘继续强势,IPO会不会再次提速,成为A股上行道路上的一块大石。
新股“抗跌”引关注
在突然断档一周之后,A股市场在本周迎来了百洋股份 (002696,收盘价27.25元)等四只新股,虽然被冠以 “中国酱卤肉制品领域第一股”的煌上煌(002695,收盘价27.85元)在上市首日尴尬破发,但是其他三只新股依旧稳稳站在发行价之上。而对于这样的表现,不少业内人士都表示新股走势依旧强于预期,在8月24日新华龙(603399,收盘价14.48元)献上自己漂亮的“A股首秀”之后,新股上市便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空窗期”,然而在这一周多时间内,市场并不平静。上证指数持续下跌,中小板、创业板个股也在原始股解禁的阴霾下遭受重挫,而作为市场信心的 “风向标”,新股走势的回落其实也在各方的预料之中。
“以前大盘跌到现在这个位置,新股早就出现大面积破发了,但是目前新股破发还是个别现象”。一位券商资管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今年8月以来累计有19只新股上市,包括煌上煌在内,仅有3只出现首日破发,其他新股上市首日大多都有不错的表现,俨然成为了弱市当中的一抹亮色。一拖股份(601038,收盘价8.33元)、龙宇燃油(603003,收盘价13.09元)等五只新股首日涨幅均超过了50%,其中隆鑫通用(603766,收盘价9.37元)涨幅甚至达到惊人的103%。凑巧的是,截至昨日收盘,8月以来上市新股中股价尚处破发境地的新股数量也恰恰为3只,这就说明不少新股在上市首日大涨之后,股价并未出现大幅回落。
需要指出的是,在8月以来,大盘几乎是处于单边下跌的过程中,而在2009年7月本轮IPO重启以来,大盘从未跌到如此低位,前期最低也就是在今年1月触及2132.63点。
根据记者的统计,就是在市场极度低迷的去年12月下旬到今年1月中旬之间,累计有18只新股上市,其中多达10只在登陆A股首日就宣告破发,其中首日跌幅在10%以上的就有6只,1月6日上市的加加食品(002650,收盘价21.48元)的首日跌幅更是达到了令人瞠目的26.33%,股价较发行价几乎是打了7.5折,令中签者大呼受伤。
与过去相比,目前的大盘点位更低,市场氛围也更加低迷,但是8月以来上市的新股却表现出了不同以往的强势,“抗跌”能力令人刮目相看。
机构眼中的“香馍馍”
在不少新股的上市公告书中,都会有这样一段风险提示:“相关统计显示,2009年至2011年,日均持有市值10万元以下的中小投资者,在沪市新股上市10个交易日内买入的,亏损账户数过半,尤其是在上市首日因盘中价格涨幅过大被临时停牌的新股交易中,股价大幅拉升阶段追高买入的,亏损账户数超过90%。”
毫无疑问,在上市首日介入新股无疑要面临巨大的风险,但是近段时间以来机构首日买入的激情却显得尤为高涨。比如上市首日表现平平的红旗连锁 (002697,收盘价20.69元)和尴尬破发的煌上煌,却成为了部分机构资金眼中的“香馍馍”。而机构对于红旗连锁则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买一和买三的位置均是机构席位,而且买一位置买入金额高达4717.15万元,甚至还高于卖一席位2417.59万元的卖出力度。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IPO新政实施后上市的近70只新股,上市首日都不同程度遭到机构的抛售,但也有20多只新股受到了机构资金“真金白银”的青睐。与红旗连锁和煌上煌类似的,上市首日就获得机构青睐的还有华灿光电(300323,收盘价14.44元)、硕贝德(300322,收盘价21.12元)、兆日科技(300333,收盘价26.77元)、美亚光电(002690,收盘价21.02元)、太空板业(300344,收盘价15.11元)等新股,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新股往往首日涨幅都不大,其中有部分还出现了破发。
而在9月2日,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机构投资者在定价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改革前新股平均初步询价家数和配售对象家数分别为39家和65家,改革后分别为52家和95家,增加了34%和46%。这说明,在新股发行网下配售股 “三个月限售期”成为历史之后,机构参与新股投资的热情出现了明显的提升。
也就是说,在新股逆市走强的背后,作为“正规军”的机构资金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当然,新股“抗跌”能力的大涨还受另外一些因素的推动,比如近来发行的新股就“便宜”不少。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就对记者表示,现在发行的新股比过去“便宜”很多,甚至比早已上市的同类型公司更有吸引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破发或股价十分接近发行价的个股,所蕴含的投资机会就慢慢体现出来,特别是一些没有如愿获配的机构,在上市后选择买入也在情理之中。
反弹引发IPO提速担忧
本周以来,一个数据引发了市场各方的普遍关注——8月以来仅有12只新股发行,全月IPO融资金额也未能超过70亿元,创出了今年以来IPO单月融资额的新低(1月因春节因素无可比性)。与此同时,整个8月份证监会发审委没有召开会议,未进行任何一家公司的上市审核。而且在7月16日之后,除了部分公司因为对中报业绩进行补充披露外,没有任何一份新的申报稿面市。
一直以来,IPO都被视为压在A股指数上行道路上的一块大石。不过在近段时间以来,虽然A股指数屡创新低,各方关于暂缓IPO的呼声也越发强烈,但是新股首发之时依旧受到机构和二级市场资金的疯抢,不足1%的超低中签率频频出现。而且就是在IPO依旧继续推出的背景下,A股市场在周五出现了强势反弹,似乎在说明IPO融资并非是拖累A股上行的元凶。因此一些投资者担忧,如果市场持续回暖,IPO会不会再次提速。
而对于这样的担忧,一位券商投行部门负责人表示,近期发审委停止审核新股,IPO申报陷入“空窗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要求拟上市公司补充披露中报业绩数据,做财务报告、审计都需要时间,中报数据补充之后还要和发审委进行沟通,也需要一段时间公示,特别是现在监管层对创业板要求比较细,大家都做得比较小心,耗时比较多。另外,创业板发审委刚刚完成了换届,对于证监会一些新的工作思路还需要一段时间适应。
不过,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负责人曾在近期表示,在价格形成机制及市场供求调节下,发行人自主衡量发行成本和发行时机后,可以暂缓发行或减少发行规模。今年1~8月,新股发行137家,比上年同期的213家下降了35.7%;融资额度为933.8亿元,比上年同期的2101亿元下降了55.6%。
换句话说,补充披露中报数据、发审委换届、以及市场的持续低迷,成为了铺在IPO道路上的 “减速带”,而前两个因素的影响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减小。截至9月6日,已经有16家拟上市公司披露了打上今年1~6月业绩数据“补丁”后的申报稿,而且发审委换届工作也已经完成。在本周五,疲软已久的A股市场迎来了一个令人惊艳的大反弹,让一些投资者心中燃起了久违的希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目前已经过会但尚未正式发行的准上市公司就超过百家,即使没有新公司过会,平均每个交易日发行一只新股,今年年内也无法消化这部分“库存”。而且目前累计有700多家公司还在排队等待过会,IPO融资的压力依旧很大,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A股市场上征战的人们迟早都要去面对。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