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专注拳头产品 纽约时报拟剥离最后一块非新闻资产

    2012-08-28 01:06

    在全球纸媒行业陷入泥潭时,《纽约时报》几乎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靠订户成为最大收入来源而非广告。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杨可瞻 钟舒    

    每经记者 杨可瞻 钟舒

    在出售掉信息网站About.com后,《纽约时报》将回到纯粹的新闻世界里,类似于亨利·雷蒙德和乔治·琼斯在1851年创办时一样,没有电视业务,也没有美国职业棒球队的相关股份。

    折价近三成出售

    在全球纸媒行业陷入泥潭时,《纽约时报》几乎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靠订户成为最大收入来源而非广告。现在,它们准备将仅剩的非新闻资产——About.com挂牌出售,以谋求更好转型。

    据外电报道,有消息人士称,巴里·迪勒旗下的IAC已对纽约时报公司旗下信息网站About.com发起收购要约,要约价格为3亿美元以上,高于来自Answers.com的报价2.7亿美元。随后,纽约时报发表声明称,正考虑以3亿美元向IAC出售包括About.com等3个网站,预计交易将在未来几周内完成。IAC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其收入来源包括检索、网上交友和媒体等。

    纽约时报公司曾在2005年以4.1亿美元收购About.com,这表明交易很可能以折价27%完成。事实上,我们并不难为这种甩卖找到理由。公开资料显示,纽约时报旗下拥有新闻媒体集团和About集团,前者包括《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后者则包括About.com。但在2011年全年,About.com收入为1.1亿美元,同比下降18%,仅相当于《纽约时报》广告收入的15%不到。

    About.com通过推出覆盖育儿、健康等领域的900多个主题站,为用户提供便捷生活指南。然而,由于谷歌更改搜索算法,About.com的广告收入和流量均出现锐减。在二季度中,该网站收入下滑近9%,至2540万美元。同期,其营业利润竟跌至-1.9亿美元,为2010年1季度以来最差。

    但这对于IAC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有分析人士认为,IAC希望将About.com和Ask.com合并,即利用About.com上的内容为用户在Ask.com上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从而将服务由搜索引擎转向问答方式。

    核心产品的货币化

    “这场交易有利于我们把重点放在核心品牌的发展和增长上”,在声明中,纽约时报公司主席ArthurSulzbergerJr.道出了这笔交易的初衷。事实上,这一初衷也正是对近几年来纽约时报所采取的各项出售行为的最好注解。

    记者留意到,从2007年开始,纽约时报正式从此前的扩张之路转向了“瘦身”之旅:2007年,纽约时报公司先后出售旗下9个地方电视台和广播媒体集团;2011年12月,纽约时报公司以1.43亿美元将旗下的美国东南部和加州16家地方报纸出售给了美国佛罗里达州传媒公司(HalifaxMediaHoldings)。对于这笔交易,晨星公司分析师JoscelynMackay曾评论道,出售之后将使得纽约时报公司能够集中于自己的旗舰产品,并货币化其数字内容。

    随着纸媒广告市场陷入持续低迷期,纽约时报公司不断剥离其非核心资产,将资源集中到自己的拳头产品《纽约时报》的同时,已经率先迈出了开拓数字化市场的步伐。2011年3月28日,纽约时报网站正式在全球范围采用在线订阅模式,对于那些在网站和手机应用上阅读文章超过20篇的读者,只有在支付了每月15~35美元的费用之后才能继续浏览网站。

    尽管这一模式在推出之初一度备受争议,但在启动付费业务一年半之后,纽约时报的这项战略已初见成效了。就在一个月前,纽约时报公布的2012年第二季度财报引起了市场的关注。报告显示,公司二季度净亏损为881万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亏损1197万美元,且此次亏损主要来源于旗下About.com的互联网资产价值减少。与此同时,尽管广告营收下降6.6%至2.2亿美元,但总营收同比增长0.6%,达到5.152亿美元,主因是老用户的支持和数字订阅用户的增加。截至第二财季,数字版《纽约时报》付费用户已达53.2万,较上一季增长了13%,而订户营收则上涨8.3%至2.33亿。

    据报道,Barclays分析师KannanVenkateshwar的一份报告显示,在2014年上半年,《纽约时报》的数字版订户数有望超越纸质版的订户数量。

    记者留意到,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魏武挥曾在媒体上发表《数字脱困?》一文,文中魏指出,一方面,仅以一个季度的财务数据来判断《纽约时报》已经“数字脱困”,恐怕过于乐观了;另一方面,《纽约时报》之所以能够建立“收费墙”,并成为数字时代的一个传统媒体榜样,其根本还在于这家拥有160年历史的权威媒体能够提供稀缺的新闻解读。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外资零售三巨头遭遇中国式尴尬

    下一篇

    吉林“土地流转”样本:集约化甜头与风险初现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