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创新力不足?来自结构性、体制性的因素,日益制约着这个国度的创造力积累和发挥,阻碍着经济社会"质"的进步(而非"量"的堆砌)。
每经编辑 赵庆
如果说,创新是发展的驱动力,那么,改革则是创新的驱动力。二者结合起来,方是“创新驱动”的完整意思。在我看来,倡导“创新驱动”,本身没什么问题,更是势之所趋。其实这和突出“内需”、强调“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或其他类似提法,都重在落实。而要真正“落实”,就决不是某句口号可以实现的了。
无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也好,还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也罢,关键是源源不断地进行体制、机制、法治等制度层面的创新和改革,减少管制、打破垄断、放开市场,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激发社会活力。概言之,经济发展能不能驶向“创新驱动”快车道,其重中之重,在于是否进行以及能否持续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舍此,别无他途。就此意义上说,若想实现“创新驱动”,必须将“改革驱动”进行到底。重启改革议程,凝聚改革共识,显得迫而切之。
在此,有必要将我的基本结论予以明确:惟有改革才能为创新开山辟路、保驾护航,惟有减少管制、打破垄断、放开市场,方可再度激活和释放社会活力。尽管从逻辑上讲,这确实不是什么新鲜的结论,仅仅是常识而已,但常识又何来新鲜的呢?
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如何让常识真正成为经济社会运转的支配性力量?倘若不将此作为努力的方向,对许多问题的认知就会一叶障目,容易受到蒙蔽,继而蒙蔽他人。显然,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