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上海拟规定销售过度包装商品最高罚10万

    每经网 2012-07-25 09:56

    今后,如果销售者销售的商品存在包装过度,将有可能面临最高10万元的罚款。

    每经记者 王霞 发自上海

    近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上海市商品包装物减量若干规定(草案)》(以下简称“《规定(草案)》”)明确规定,今后,如果销售者销售的商品存在包装过度,将有可能面临最高10万元的罚款,从严管销售环节入手,倒逼生产厂家不再对商品过度包装。

    记者了解到,上述草案还在公示阶段,如果《规定(草案)》通过,就意味着砸上海市违规销售过度包装商品的商家可能被处以最高10万元罚款。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商品过度包装现象始终比较普遍,部分商品包装用材日趋奢华,这不仅造成商品售价虚高,产生大量生活垃圾,也容易滋生腐败和奢靡铺张的风气。同时,商品过度包装也一直处在无法可依的状态。“这个规定更多的是起到正面的宣传引导的作用,但他作为一种行政处罚,并不真正起到打击非法企业的作用。”

    违规最高或罚10万元

    记者看到,《规定(草案)》中明确,销售者应当与商品供应方约定商品包装必须符合强制性规定,并在进货检查验收时对商品的包装情况进行核查,必要时可以要求商品供应方出具商品包装检测报告。商品包装违反强制性规定,或者商品供应方拒绝提供检测报告的,销售者可以按合同约定拒绝进货。

    商品过度包装为什么从销售环节开始监管?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兆丰曾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在上海市场上流通的商品,超过8成都是外地生产,本地法规无法直接对其产生约束。但通过对销售环节的监管并向生产环节传导,将对源头起到有效的管控作用。

    “销售者销售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商品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责令停止销售,限期改正;拒不停止销售的,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商品过度包装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商品过度包装现象存在一定的普遍性,涉及茶叶、烟酒、保健品、化妆品、文化用品及服装等诸多商品类别,部分商品包装用材日趋奢华,也造成商品售价虚高,“千价粽子”、“千价月饼”等商品等层出不穷。

    同时商品过度包装也浪费资源,其包装材料大部分为纸箱袋、玻璃瓶、塑料制品及金属盒罐。而在部分商品领域,包装用材日趋高档,贵重木材、金属、丝绸等,甚至出现了纯银、纯金及水晶制品。然而,包装的回收率仅有不到20%,因此过度包装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668座城市产生的8000万吨生活垃圾中,有30%是包装废弃物,即每年产生约2400万吨包装垃圾。

    董金狮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商品的过度包装还容易滋生腐败,滋长奢靡铺张的风气。“最后是谁在消费多度包装的商品?基本上都是政府部门,其实这也就是一种腐败。”

    分析:正面宣传引导作用大于打击

    “这个规定更多的是起到正面的宣传引导的作用,其实对于企业是有好处的,能够让回企业重视起来,能够做到的话也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美誉度。”董金狮表示,但他作为一种行政处罚,并不真正起到打击非法企业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商品过度包装也一直处在无法可依的状态。我国国家曾在2008年开始起草《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但到现在条例也没有出台,这意味着,到现在过度包装依旧无法可依,对产品的过度包装也没有相应的处罚标准。

    “中国商品的种类非常之多,情况复杂,难以协调,无法用一个简单、统一的法律来衡量所有商品的包装是否过度,国际上也并无很好的可以借鉴的先例,因此这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一直处于磋商状态。”董金狮告诉记者。

    针对于商品的包装,我国自2010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中规定,食品和化妆品的包装层数不得超过3层、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60%、初始包装之外的所有包装成本总和不得超过商品销售价格的20%。

    董金狮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生产企业并没有在包装箱上明示包装的层数,也没有说明空隙率是多少,更不可能把成本印上去,而工商部门并不是技术部门,他们也并不清楚现行标准规定的空隙率以及成本占比如何确定,很难操作。这些都在无形中加大了消费者监督与工商部门执法的难度。

    “并且商品包装成本比较难以检测,只能检查孔隙率和包装层数。国家也没有相关规定必须在包装上标明其成本,因此是有很大漏洞的。很多生产企业生产和包装分离,这让包装等更难以操作。”

    上一篇

    家纺行业增速放缓 下半年谨慎乐观

    下一篇

    国航内蒙古公司正式获批 吸资2亿占股80%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