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A股量能调查:存量、增量资金“移情别恋”

    2012-07-07 02:09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赵笛    

    每经记者 赵笛

    每天盯着上证指数看的投资者发现,如今,市场流动性已大不如前。按理说,随着股市扩容、社会财富增加,股市成交额应持续增长。问题出在哪?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市场的存量资金正源源不断地从沪市流向中小板、创业板市场;市场的增量资金则被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所吸引。

    未来,市场或将呈现出三大新格局:沪市流动性继续萎缩;上证指数6124点恐难再见;被市场遗忘的“仙股”会越来越多。

    /动向一/

    存量资金:从主板到中小板、创业板

    市场流动性大不如从前,这些资金究竟“流动”到哪里去了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过统计,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沪市主板成交量日益低迷的情况下,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成交额却在持续放大。

    这表明,主板市场的资金正流入中小板、创业板。

    沪市成交额在逐年减少

    市场习惯将“股改”启动后的市场,归为一个新的阶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显示,998点以来,上证综指共经历了三次阶段性放量。

    第一次,从2006年8月到2007年7月,持续时间约一年。当时市场进入大牛市的加速上涨阶段,增量资金涌入股市,直到“5.30行情”出现。

    第二次,从2008年底至2009年12月,持续时间也是一年。当时A股结束大熊市出现反弹,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下,各类资金涌入A股,直到2009年12月“双重顶”出现。

    第三次,从2010年10月至11月中旬,持续时间仅一个多月。当时A股在横盘两个月后大幅上涨,银行等权重股大幅放量,造成了成交飙升,可惜,好景不长。

    综合来看,上述三次放量反映的三个现象值得关注。

    首先,沪市出现集中放量的时间长度,已经明显萎缩。在前两次放量均持续1年,第三次仅持续一个多月。

    其次,整体上看,这三次的量能在逐步增加。第一次的“天量”出现在2007年5月9日,沪市单边成交2572.3亿元;第二次的“天量”出现在2009年7月29日,沪市单边成交3028.2亿元;第三次的“天量”出现在2010年10月18日,沪市单边成交3075.8亿元。

    最后,2010年10月以后,沪市成交量猛地下了一个台阶,并逐级走低。

    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截至7月4日,沪市单边日均成交额为788.7亿元。从历史来看这一数据,2011年是978亿元,2010年是1276亿元,2007~2009年依次是1281.5亿元、748亿元、1449亿元。

    可见,今年以来沪市日均单边成交额仅比2008年高一点,比其他年份低很多。需要注意的是,2008年是超级大熊市,而今年一季度A股市场还是上行的。这么看来,沪市成交额逐年减少。

    本周的前四个交易日,沪市单边日均成交额仅剩下564亿元。

    “真实换手率”惨不忍睹

    如果说上述数据反映的成交额持续减少的情况还比较抽象的话,这里不妨引入一个“真实换手率”数据。

    按道理说,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现在的成交额应多于以前。但由于A股市场不断扩容,这种成交额的增长又是失真的。所以,关键是看成交额增长是否跑赢了A股市值增长。

    所谓“真实换手率”,就是用来衡量在扩容、市值增长的情况下量能的真实水平。其公式为:真实换手率=日均成交额÷流通市值×100%。

    其原理是:用流通市值而不用总市值,能够更好地判别当前市场可交易状况,而由于官方数据只公布月度流通市值,故这里的日均成交额是通过月总成交额除以当月天数得来的。

    记者计算发现,2005年5月的真实换手率是一个低点,当时沪市流通市值为6285亿元,日均成交额为53.42亿元,真实换手率为0.85%。之后,随着股市见底998点,真实换手率得以提升。

    从上述三个放量阶段来看,2007年5月的流通市值为39101亿元,日均成交额为2208亿元。以此计算,真实换手率高达5.65%;2009年7月的流通市值为86081亿元,日均成交额为2087亿元。以此计算,真实换手率为2.42%;2010年10月的流通市值为126905亿元,日均成交额为2337亿元。以此计算,真实换手率为1.84%。

    可见,沪市的真实换手率在逐步降低,流动性在日益萎缩。

    不过,若与现在的情况相比,前期市场的换手情况还算不错了。

    记者统计发现,2011年12月,沪市流通市值为122851亿元,日均成交额为465亿元。以此计算,真实换手率只有0.38%,竟不足998点历史大底前最悲观时的一半。

    今年以来,A股出现反弹,真实换手率也出现反弹。1月到5月,沪市的真实换手率依次为0.47%、0.62%、0.72%、0.64%、0.65%,充分反映了年初震荡上行、成交换手维持较高水平的情况。

    不过,随着股市开始加速下跌,换手率也大幅萎缩。6月的数据还没出炉,但根据沪市流通市值估算为130000亿元,日均成交额606.6亿元计算,真实换手率仅剩0.47%,又回到年初的水平。

    998点前,市场人气涣散,真实换手率还有0.85%。如今的沪指在2200点,真实换手率竟只剩下0.47%,这难道不是沪市流动性大幅萎缩的标志吗?

    中小板、创业板持续放量

    相比沪市量能持续减少,“真实换手率”逐级走低,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却出现了持续放量。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相比2008年中期中小板指数上市时日均成交额仅几十亿元,如今中小板的日均成交额可达到200亿元,最高时突破400亿元。

    创业板在上市伊始,成交额也不足百亿元,如今最高也超过200亿元。

    对于这一现象,市场普遍认为是中小板、创业板市场扩容导致的。

    的确,相对于沪市偶尔才上一个大盘股而言,中小板、创业板市场是在不断扩容。但是,市场上股票增多,与交易量增多并无必然联系。要衡量中小板、创业板市场是否持续放量,还得看“真实换手率”。

    记者统计发现,中小板方面,在上市初期的2008年7月,日均成交额为38.8亿元,当时中小板流通市值为3043亿元,所以真实换手率为1.28%。随后,中小板的真实换手率一路攀升,到了历史最高点的2010年11月,日均成交额为603亿元,流通市值15505亿元,真实换手率为3.89%;2012年3月,中小板日均成交额为363亿元,流通市值15132亿元,真实换手率为2.4%;2012年5月,中小板日均成交额为266.3亿元,流通市值16335亿元,真实换手率为1.6%。

    虽然中小板的真实换手率也根据股市波动,但整体来看,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再看创业板方面,在上市初期的2010年6月,创业板日均成交58.3亿元,流通市值为791亿元,可得真实换手率为7.4%。按道理说,创业板上市初期容易受到市场炒作影响,换手率会很高。不过,后期创业板的真实换手率仍不低。

    在顶部的2010年11月,创业板日均成交额为74.7亿元,流通市值为1894亿元,真实换手率为3.9%;在2012年6月,创业板日均成交额为104.13亿元,流通市值为2976亿元,真实换手率为3.5%。

    由此可见,虽然当前市场低迷,但创业板真实换手率与其历史顶部的换手率水平相差无几,这表明市场资金对创业板较高的关注程度。

    资金流到中小板、创业板

    一边是主板股票的代表——沪市市场量能的萎缩,一边是中小板、创业板市场成交量持续保持高位,难道主板资金流向了中小板和创业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一论断是有一定道理的。

    每个月,中登公司都会对A股进行统计,其中有一个表专门统计“A股账户市值”。从2010年12月起,中登公司开始统计每月末A股账户市值分布,而在此之前,仅统计季度末的市值分布。

    记者将账户市值1000万元以上的自然人账户数、机构账户数与当月末估值点位对应比较发现,股指的涨跌关系着千万级账户的多寡。

    也就是说,当某月股指上涨,千万元级别的账户就会增加;反之,就会减少。

    由此可见,至少从2010年1月以来,千万元市值级别的账户数量相对是比较稳定的。这就是说,A股市场的存量资金相对来说是稳定的。

    在此情况下,沪市成交额、真实换手率的持续下降,就表明资金流向了深市。而根据中小板、创业板放量的情况看,这两个“小板”显然分流了不少沪市主板资金。

    /动向二/

    增量资金:从现货市场到股指期货

    如果说中小板、创业板分流了沪市存量资金,那么,股指期货等衍生品的出现,则分流了A股的增量资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目前,A股现货市场成交额持续走低,股指期货合约的成交额却在与日放大。

    股指期货持续放量

    在股指期货推出的2010年4月,股指期货日均成交量为129748.5手。按照当时点位3100点估算,日均合约价值在1206.7亿元左右。

    随后,随着市场关注的提高,参与度的增加,2012年6月18日至7月5日,股指期货日均成交量已达到336396.5手,较起初翻了近两倍。按照2400点估算,日均合约价值在2422亿元,也较最初的股指期货翻了一倍。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2年6月29日结算时起,沪深300股指期货所有合约的交易保证金标准统一调整为12%。而在此之前,交易所近月合约收取15%的保证金,而期货公司通常在交易所的基础上再上浮2%~3%不等。

    若以早期合约17%的保证金为例,2010年4月的日均成交金额为205亿元;以如今14%的保证金比例为例,当下日均成交金额为34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股指期货运行伊始,沪深300曾在3100点高位,而如今沪深300已经跌至2400一线。按道理说,点位下降,每笔合约交易所需资金越小。但如今成交额的放量表明,资金确实在不断地流入股指期货。

    持仓数大幅增加

    由于股指期货是T+0交易,市场无法得知投资者每天在股指期货中换几次手,故无法准确判断每日参与股指期货资金的数量。仅以日均成交量来看股指期货的“吸金”未免有些扩大。

    实际上,就从中金所每日公布的多空持仓数量,也能看出股指期货持续放量的本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比2012年7月4日的IF1207合约、2011年7月1日的IF201107合约、2010年7月1日IF1007合约后发现,各期货公司的持仓量均大幅上升。

    2010年7月1日,IF1007合约,国泰君安持买单量为1782手,持卖单量为3421手,均排名第一;

    2011年7月1日,IF1107合约,华泰长城持买单量为2900手,国泰君安持卖单量为6321手,各排名第一;

    2012年7月4日,IF1207合约,国泰君安持买单量为4066手,持卖单量为8474手,均排名第一。

    显然,相比日成交数据,持仓过夜的数据更能够真实反映股指期货市场的活跃程度。从以上数据看,2010~2012年这三年间,股指期货的持仓率和参与度稳步上升。

    增量资金流向期货

    早在股指期货推出前,市场就激烈讨论:股指期货上市会不会分流现货市场的资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大多数分析认为,股指期货不会分流A股资金,原因就是股指期货和A股处于不同市场。

    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郑学勤曾指出,股指期货的资金不一定来自股市,所谓“资金分流”的猜测并不合理。

    平安期货分析师李建春也指出,市场缩量不能简单认为是股指期货的分流作用。股指期货交易有利于吸引场外资金入市,增强市场流动性。

    的确,从记者总结引用的上述数据也可发现,说A股资金大幅流向股指期货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在沪市量能减少的情况下,中小板、创业板的量能却在增加,这只能说明资金从主板流向了“小板”;其次,从每月末账户市值统计看,千万级账户的波动与股指涨跌有关,并未见股指期货推出后,千万级账户大幅减少的情况。

    可见,A股的存量资金并未明显流向股指期货市场。

    那么,股指期货的放量,资金来自哪里呢?

    记者注意到,股指期货影响的并不是股市存量资金,而是那些游离于二级市场之外的增量资金。

    一方面,股指期货的高杠杆,会吸引一批原本有意投资股市的投资者转投股指期货。在股指期货推出初期,中金所数据显示,股指期货开户者中,约80%投资者来自商品期市的老客户。显然,再指望将期货客户开发成股市客户就很难了。

    另一方面,从以往数据看,在股市大跌、政策出手等关键底部,成交量往往会放大,说明有场外增量资金进场抄底。如今股指期货推出后,场外增量资金显然更愿意参与股指期货的高杠杆交易。这也是为什么近两年来沪市在底部区域鲜有大幅放量的原因。

    /量能走向/

    未来市场三大猜想

    当存量资金从主板流向中小板、创业板,当增量资金远离A股转投向股指期货,未来市场的成交量将会何去何从?

    如今,新三板、国际板魅影若隐若现,又值国债期货等其他金融衍生品有望陆续推出之际,A股市场又将出现怎么样的变化?

    猜想一:沪市流动性继续萎缩

    从上文结论可知,存量资金从沪市主板流向中小板、创业板,是导致沪市成交额、真实换手率持续降低的主因。另一方面,增量资金也绕道而行。

    未来沪市的流动性会进一步萎缩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未来,国际板、新三板、国债期货等新生产品将对A股存量、增量资金构成冲击,沪市成交可能将继续萎缩。

    仅以国际板为例,6月4日的股市大跌便有国际板的魅影。当时消息显示,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八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指导意见》。由于该《指导意见》含有“适时试点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等内容,造成市场对国际板将出的恐慌。

    在市场的眼中,国际板推出将比新股发行带来更凶猛的扩容压力。

    数据显示,2010年IPO募集资金规模为4883亿元,2011年为2756.96亿元。这一扩容已给市场资金面造成不小的影响。然而,一旦国际板推出,国际大型企业的融资额将是惊人的。正如经济学家谢百三所言,一个汇丰控股募集50亿英镑,等于500亿元人民币;上一个路透社、纽交所、可口可乐,又要募几百上千亿。

    在此背景下,深谙其道的A股市场屡屡在有国际板消息出现后出现大跌。

    从目前情况看,国际板的推出只是时间问题,这必将继续困扰A股。国际板一旦推出,势必对A股流通性构成进一步冲击。

    猜想二:6124点难再见

    众所周知,998点到6124点的大牛市行情,是增量资金汹涌入市推动的结果。未来,增量资金还能够推动沪指奔向6124点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股市增量资金本就不多。

    首先,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热钱持续流出。数据显示,由于人民币贬值预期,以及出口增速放缓,今年前5个月新增外汇占款只有2535亿,乐观估计全年到1万亿,大幅低于2011年的2.78万亿。

    其次,在本就稀少的增量资金中,随着高杠杆的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多,增量资金选择的去处也越来越多。以前,只要有明确的底部信号,资金就蜂拥进入股市,这样的场景很难再出现了,因为增量资金完全可以通过股指期货等衍生品的炒作,赚取更多利润。

    记者注意到,6124点是增量资金不断堆积的成果。在2007年5月的4000点一线,沪市的“真实换手率”一度高达5.65%。而如今仅有0.47%。

    即使不考虑流通市值的增加,以6月份约130000亿元的流通市值计算,沪市真实换手率若要达到1%,日均成交额需达到1300亿元水平,即现在的成交额要翻倍。

    而要达到2007年5月份的5.65%水平,即使不考虑市值暴增,沪市单边日均成交额也要达到7000亿元。

    猜想三:未来“仙股”辈出

    在资金从股市流出、从主板流出后,市场活跃度将出现明显分化。一批有业绩、有题材的热门股,将获得资金的炒作,而业绩差、无题材的冷门股将受到资金抛弃。

    昨日是一个月来的第二次降息,午后,市场资金疯狂涌入医药、地产等个股,推升股指大幅上演,一批冷门股却鲜有资金关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昨日成交额不足1000万元的股票多达570家,成交额不足200万元的有8家。在股指如此活跃的情况下,郴电国际(600969,收盘价14.85元)竟23分钟无一笔成交。

    股价方面,目前股价低于3元的个股多达57家,其中除了一批没有业绩支撑的“大块头”外,还包括一些总市值不足20亿元的小盘股。它们由于缺乏业绩、题材支撑,少有人问津。

    值得注意的是,A股每年将扩容数百只股票,随着股票的增多,市场关注度会根据偏好来选择,越来越多的“冷门股”将被遗忘。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中报大戏11日开锣 警惕四大雷区

    下一篇

    降息周期确认 地产、基建、水泥、出口等板块有机会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