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从资金放松到刺激消费 主动出击胜算几何

    2012-05-19 01:01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赵笛    

    每经记者 赵笛

    5月16日,国务院会议研究制定节能家电、汽车产品的财政补贴刺激方案。此举被看作是政策由放松转向刺激的标志。放松是一种被动的支持,而刺激是一种主动的扶持。迫于4月经济数据的“惨不忍睹”,刺激政策得以出台。但碍于经济前景依旧不明,刺激政策又能够发挥多大效用呢?在经济转型的2012年,类似于4万亿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是不可能出现的。那么,未来经济刺激政策的方向又指向哪里?政策主动出击的胜算有多大呢?

    经济刺激 必然的选择

    今年开始,货币政策已经从调整走向了放松,但这只是延缓了经济的下滑,并没能扭转颓势。随着4月份各项经济数据的出炉,市场注意到经济远比想象的差得多。在此背景下,政策到了必须出手的地步。

    1、PPI“跌跌不休”

    曾几何时,投资者盯着CPI炒股。CPI高时,担心政策调控打压,股市会下跌。如今,市场对CPI数据已经不太敏感,转而对它的兄弟——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十分关注。

    消费物价指数CPI虽然在2012年1月、3月略有反复,但市场显然不是十分在意。4月份,CPI同比增长3.4%,增速再现环比回落。

    相反,同期公布的PPI数据从2011年7月份的增幅7.5%开始,便一路下行,4月份的PPI定格于同比下降0.7%,低于市场预期的-0.5%。作为反映经济冷热度和景气度的重要指标之一,PPI的持续下降,反映了经济下行之势仍在延续。

    湘财证券分析师牛鹏云则认为,需求的力度并不支持PPI环比持续走高,随着大宗商品价格朝着实体经济的需求回归,未来工业品价格指数仍低位震荡,拐点可能要等到三季度末期。

    2、先行指标令人揪心

    5月18日,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发布报告预计,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仍将延续减速态势,二季度GDP增长在7.5%左右。

    就在政府工作报告将2012年的GDP增速定调在7.5%后,各机构都纷纷上调预测数据至8%以上。如今,现实让市场有些恐慌了。

    东吴基金首席策略规划师陈宪认为4月份GDP的增幅可能低于7%。如果这一判断成为事实,谁敢保证在4月所有数据都不佳的情况下,5、6月份的GDP能够大翻身?

    从目前一系列的先行指标来看,广交会成交额三年首次下降,反映了出口预期的不佳;水泥产量增速的下滑,以及限产保价的“失败”,预示固定投资依旧疲软;汽车销量的一降再降,让消费复苏见不到希望。

    更有甚者,4月份的发电量的增长仅有0.7%,从上世纪90年代算起,也只有两个月出现过更低的数值。一个是在2009年5月,一个是在1998年1月。前者属于全球金融风暴后,后者则属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前。

    数据如此不堪,谁敢断言如此下去二季度的GDP不会低于7%?谁敢认定全年GDP能够完成7.5%的目标?

    3、央行同样担忧

    如果说此前对4月份经济数据的担忧还属于民间范畴的话,2012年5月10日,央行发布的2012年一季度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则告诉市场,央行也在担忧。

    在报告中,央行仅表示“经济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对此,市场解读为央行默认中国经济增速将会呈下降趋势。只不过,央行对这一经济增速适度放缓的容忍度仍然较高。

    此外,央行认为目前的宏观形势有较高的不确定性。首先是“国际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目前,希腊议会组阁失败,欧元区动荡再起。欧洲各国股市持续下挫;其次,近期美国就业市场复苏势头陡然趋缓,房地产市场的调整缓慢,这也给美国经济的复苏蒙上了阴影——显然,这一点关乎出口数据的难以好转。

    而在国内,央行表示“结构转换过程中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一定影响”。各项数据的下滑,企业盈利的下滑,房地产调控的持续,都令国内经济需求端萎缩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明显改观。

    4、从放松到刺激

    正是因为对经济前景各个方面的担忧,一直采取货币放松方式并寄希望于经济自我复苏的管理层们坐不住了。刺激政策随即出台。

    5月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研究了促进节能家电等产品消费的政策措施,决定安排财政补贴265亿元,启动推广符合节能标准的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热水器,推广期限暂定一年;安排22亿元支持推广节能灯和LED灯;安排16亿元支持推广高效电机。

    对于这个政策的出台,中信证券分析师诸建芳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这是政策由放松转向刺激的标志。

    诸建芳指出,前期包含降准等一系列政策是偏重于放松层面,其出炉的目的是减少抑制经济增长;如今,政策已经转向刺激经济。这包括短期的消费刺激政策,以及中长期一系列针对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

    根据上述说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前期政策包括降准等,的确对资金的改善和经济的恢复有一定作用。但更多起到的是“托市”的作用;而如今,政策主动出击,用财政资金予以补贴经济、扶持行业,则明显属于“推市”。

    经济刺激 矛盾的过程

    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经历了2010年疯狂的CPI,当前监管层依旧担忧物价反弹。面对传统产业的过剩,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监管层到底是救还是不救?在内部需求不大的情况下,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又从何说起呢?

    1、物价要防 货币不敢放

    央行2012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62.1%,较上季下降3.3个百分点,预测下季物价上涨的居民比例也较上季下降5.4个百分点。

    应该说,市场对于物价趋势性下行比较乐观。然而,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却指出,“物价涨幅总体保持回落态势,但并不稳定,对未来物价上行风险也需关注。前期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措施效果已逐步显现,但对未来通胀风险仍不可掉以轻心。”——显然,央行对物价上行仍心有余悸。

    光大证券分析师何媛媛指出,央行总体判断是 “短期内物价处于不稳定回落状态”。未来,一旦为提振实体经济而加大政策放松力度,宏观层面通胀压力可能很快就会卷土重来。这也就是央行仍然不会冒着加剧通货膨胀的风险,过度过快地放松货币信贷条件的原因。

    2、房地产松紧两难

    从4月份的投资数据看,基建有缓慢复苏的迹象。然而,作为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投资却难以放大,呈现两难境地。

    据搜房网数据,2012年4月,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15835亿元,同比增长18.7%。这一增速较3月份的23.52%出现下滑;在住宅投资方面,4月份的数值为10818亿元,同比增长13.91%,而在3月份,这一增速为19.03%。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房地产行业的产业链是所有行业中最长的,其投资的放缓不但关乎自身,还关系到上游的钢铁、建材等行业,关系到下游的装饰、家电等行业,甚至还关系到庞大的就业。因此,房地产投资有不得不放开的理由。

    然而,今年以来,楼市的成交量环比持续放大。5月的第二周,市场成交量环比提升明显,30个城市共成交432.285万平方米,环比增加27%,26个城市环比上涨。5月前两周平均成交量环比4月份周均增加13%,其中一线城市较高,增加了24%。

    随着房地产成交量的上升,房地产价格止跌企稳,乃至重拾升势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这直接关系到楼市调控的成败。在此背景下,始自2010年的房地产调控又让“松绑”变得很难。

    3、信贷受制于需求

    4月,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仅6820亿元,低于上月的10100亿元,也略低于市场预期的7000亿~8000亿元。对此,有观点指责管理层过于谨慎,不愿放松银根。

    然而,新增贷款金额的偏少应从两个方面来看:到底是央行释放的资金少,银行不愿贷?还是实体经济不振,没有人愿意贷。

    从贷款结构看,4月的短期信贷和票据总计接近60%,而企业形成贷款只有8.6%,这表明,新增贷款少更多是因为企业的投资意愿很低,不愿意扩大生产而贷款。

    联讯证券分析师杨为敩指出,三月份信贷超预期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即存款多增、下游需求启动及政策驱动。但是到了四月份,这三个因素中,前两个因素尽数消失,仅四月初存款便出现明显的流出态势;而三月份出现回升的工业增加值以及重要工业品的产量都在四月份开始掉头向下。

    “我们认为,长期贷款的规模可能仍然在短期内难以见到起色。”杨为敩指出,信贷展开尤其是企业长贷的展开仍需时日,其根本原因是下游需求不振。此外,由于贷款利率仍然较高,降息预期较强的背景下,企业长期贷款的意愿仍然不太强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留意到,目前,市场对于五月份的新增信贷预估在7500亿元左右,但实体经济会让市场如愿吗?

    4、刺激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

    5月16日的刺激政策针对的是家电行业中的节能产品,以及汽车行业中的小排量节能产品。然而,市场困惑的是,这样的刺激政策 “杀准”了吗?

    在17日跟随大市一同上涨后,18日家电、汽车板块出现下跌。这似乎已经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当前经济刺激存在一个矛盾,即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政策的刺激对象更应该是节能环保、高技术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和产品;然而,当前实体经济中,最需解决的又是一批传统行业的传统产品,如钢材、水泥等。

    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粗钢产量达到创纪录的6158万吨,日均粗钢产量达到198.65万吨。而中钢协数据统计显示,4月下旬国内重点企业粗钢日均产量为166.91万吨,旬环比增长3.22%,预估4月份全国粗钢日均产量为202.58万吨,创历史新高。

    然而,粗钢产能的增长背后,并非是需求量的上升。截至目前,粗钢的库存持续上行,价格持续下行,这对钢铁企业的盈利构成了很多压力。

    和粗钢类似,今年1~4月,水泥产量同比增长5.5%,其中4月份单月同比增长4%。众所周知,一季度向来是项目开工淡季,再加上需求的下降,水泥产量的增长无疑打压了价格,推升了库存。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全国P.O42.5水泥均价同比下滑7.2%,但库存却持续上升。在此背景下,A股半数的水泥股在一季度录得亏损,盈利企业的净利润增长率也是大幅下滑。

    仅从钢铁和水泥行业反映的情况看,刺激政策有理由对其予以帮助。然而,作为基建和房地产的上游,要想帮助钢铁、水泥行业脱困,要么是加大基础建设,要么就是重启房地产投资。然而,前者无疑是在走2009年4万亿的老路,后者是调控政策所不允许的。两者也都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那么,仅仅刺激符合经济结构调整方向的产业,就能够刺激经济复苏吗?或许答案是肯定的,但过程必然漫长。

    经济刺激 胜算有多大?

    家电、汽车行业的刺激政策立足于“消费”,但仅凭消费就能够扭转经济颓势吗?虽然,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中,4万亿刺激政策不会卷土重来。但用多少钱来刺激才能换来经济复苏呢?未来,哪些数据能够反映刺激政策的成效呢?

    1、海外市场颓靡致出口受限

    正如一季度央行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所言,近期美国复苏势头的起伏,欧债危机的再度发酵对中国经济构成不小影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整理发现,海外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来自于两个方面。

    首先,海外需求不旺制约出口。数据显示,近几个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速大幅放缓。今年前4个月,中国对欧盟出口下滑2%,而一季度和1~2月则分别下滑1.8%和1.1%。

    其次,在欧美国家自身实体经济不振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日前,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产品反倾销调查有了初步结果,美国商务部裁定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31.14%至249.96%的高额反倾销税。

    业内专家指出,由于海外实体经济同样面临困难,一些国家便变相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此情况下,中国对外的出口势必会进一步遭到压制。

    2、需求尚难得到有效释放

    2008年年底,为对冲经济衰退,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出炉了经济刺激计划。

    在美国,是QE1。在中国,是4万亿。

    经过了1~2年的消化,中国的4万亿投资告一段落,但结局似乎并不理想。

    大量的投资除了造成了产品的挤压、库存的增多,更为严重的是,资金远离实体经济而流向资本市场,炒作绿豆、炒作住房,炒高了CPI。

    正因为4万亿的不良反应仍未散去,市场并不认同政策从放松到刺激,便会重启一个4万亿。

    根据5月16日的刺激政策估算,节能家电、电子产品以及汽车的扶持金额合计为363亿元。虽然,这笔资金远远赶不上4万亿那么多,但据测算,该项补贴预计能够拉动节能家电、高效照明、节能汽车和高效电机四大类产品的消费需求约4500亿元。不可谓不强。

    不过,在楼市持续调控的背景下,家电、汽车等需求如何有效释放同样是一个难题。这或许也就是汽车、家电板块在利好下仅上演一日游行情的原因。

    3、期待信贷放量

    未来,还将有哪些刺激政策出炉?刺激政策扭转经济颓势的标志又是什么呢?未来刺激政策的方向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对消费的刺激。比如华泰联合证券分析师耿邦昊认为,调整银行刷卡手续费、零售企业用电价格向工业用电靠拢等利好政策也有望陆续推出;

    二是投资的重新启动。联讯证券分析师杨为敩指出,发改委已悄然将审批项目提高一倍,获批项目主要集中在创新能力建设、清洁能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以及乡村道路工程等方面。

    此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也为市场人士期待。中信证券分析师诸建芳认为,可出台结构性减税;投资补贴;鼓励民营经济加大投资;鼓励中小企业加大技术改造、节能投入、研发投入;出台切实可行的民营经济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政策措施等。

    对于如何检验这些刺激政策是否成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根据机构对央行一季度货币报告的解读,信贷放量或是检验刺激政策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一方面,信贷的放量表明央行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另一方面,正如前面所言,信贷放量表明实体经济恢复,企业乐于扩大投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希腊股市反弹 消息暂偏暖

    下一篇

    希腊陷去留边缘 多米诺骨牌倒向欧元区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