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智
每经记者 李智
从浙江美大(002677,发行价9.60元)在本周一(5月14日)正式启动网上发行工作的那一天起,A股市场的新股发行正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机构网下获配比例最多提升至发行比例的50%,3个月限售期成为过去。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曝光以来,其影响一直是各方猜测的焦点。也正是从浙江美大开始,它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机构在网下配售过程中突然被点燃的激情,询价过程的小心翼翼,以及在新规之下更加疯狂的二级市场打新资金。
新政首单遭机构疯抢
或许连浙江美大公司高层和主承销商国信证券自己也没有想到,在5月14日这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子正式启动网上、网下发行工作,会让公司以“一天”的微弱优势,抢在顺威股份(002676,发行价15.80元)和东诚生化(002675,发行价26.00元)之前,摘得“IPO新政第一股”的桂冠。而这个桂冠,毫无疑问地让公司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因为关于新规的种种猜测,将会在其身上首次得以证实,或者被推翻。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至少有一个最为广泛的猜测在浙江美大的身上应验,那就是被在IPO新规的刺激下,机构参与网下配售热情突然高涨。
浙江美大16日公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摇号中签及配售结果公告》中,长达7页半的初步询价期间配售对象的报价明细表,给市场各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每日经济新闻》注意到,共有186个配售对象参与认购,大大超过了今年中小板新股发行的平均水平。而达到15.75亿股的累计认购数,与网下配售最高比例为发行总量5000万股的50%,也就是2500万股相比,也有着极大的落差。
供给与需求的极度不对等,也自然让机构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从报价情况来看,浙江美大最终发行价格确定为9.60元/股,但是申报价格在10元/股(含)以上的申报股份达到8250万股,对应网下发行认购倍数为3.3倍。用“疯抢”一词来形容机构对于浙江美大的态度,相信并不为过。最终,浙江美大的网下有效申购获得配售的比例(回拨后)定格为7.4%,认购倍数达到13.5倍,东吴证券、国联证券、首创证券自营账户等6个对象各获配250万股,成为最后的赢家。
值得一提的是,机构对于IPO新规的热捧,在另外三只新股的身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沪市第一只采用新规发行的华贸物流 (603128,发行价6.66元),在9日至14日举行的三场推介会上,共有102家询价对象管理的229家配售对象参与了初步询价报价,其中提交的有效报价不低于发行价格区间下限的配售对象有175家,对应申购数量之和为23.46亿股,而公司总发行量仅为1亿股。同样,东诚生化和顺威股份两只中小板新股,在询价环节也都多多少少感受到了机构的热情。
IPO新规的诱惑
对于IPO新规的实施,机构用真金白银表现了自己态度。那么,相对于过去的发行规则,机构又为何对其有着明显的偏爱呢,难道作为正规军的机构,也看上了新规下首只或者首批的题材?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根据IPO新规,在回拨机制启动之前,网下机构配售股份最终占到总发行量的50%,而过去这一比例被固定为20%,另外,过去三个月的限售期还被取消。也就是说,在新规之下发行的新股,网下分给机构资金的蛋糕更大,而且没有了限售期,这个蛋糕和网上打新资金会“一样甜”。
在华贸物流上海路演现场,中银国际投资银行部副主管陈湄就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新发行制度出台后,投资者对于新股的关注点从过去的基本面,转向现在的交易性机会,现在交易机会比以前多了。机构网下的参与热情肯定比以前更高了。
在新规实施之前,参与网下配售的机构往往会有这样的尴尬,获配新股首日令人血脉贲张的涨幅,对于他们来说只是“纸上富贵”。而在漫长的限售期中,股价却“跌跌不休”,甚至一路跌破发行价,等到三个月限售期过后,手中的新股已经从浮盈陷入被套的尴尬中。机构打新不赚钱在2011年表现的尤为明显,其中最“杯具”的莫过于获配庞大集团的8只基金和4家券商,庞大集团(601258,收盘价7.21元)首日就以23.16%的跌幅,位居新股上市首日跌幅榜榜首,而等到网下配售股解禁之时,股价较发行价已经跌去三分之一。
而如果按照IPO新规的话,庞大集团式的悲剧无疑可以减轻许多,而对于一些首日大涨的股票,机构则可以选择立刻获利了结。比如本周五上市的超低价沪市新股宏昌电子(603002,收盘价8.56元)昨日股价涨幅达到了惊人的137.78%,刷新了2012年新股首日涨幅的记录,按照网下机构获配2000万股估算,累计浮盈达9920万元。当然,由于宏昌电子依旧是按照原有的发行规则,网下配售股有着三个月的限售期,但是如果按照新规的话,这近亿元的浮盈能在上市当日化为真金白银的回报。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之前因为询价机构不足20家而中止发行的海达股份(300320),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二次发行。有意思的是,由于第二次发行启动时间恰恰是在新规实施之后,海达股份也成为A股历史上唯一一只,先后尝试新老发行政策的新股。不少投行人士均认为,采用新的发行方式为海达股份二次发行增添了不小的胜算,成功发行应该问题不大。
疯狂的网上资金
IPO新规的实施,让机构参与的积极性明显增加,与之相比,网上打新资金(二级市场申购资金)的热情则更加高涨。面对在这一场新股份额争夺战中虎视眈眈的机构,网上资金的反击更为猛烈,新规中的回拨机制,成为网上资金保卫自己利益的最有力工具。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机构期望的“五五分”发行,暂时成为浮云。
所谓回拨机制,就是指新股发行在网上、网下均获得足额认购的情况下,若网下发行初步中签率高于网上初步中签率2倍(含2倍)至4倍(含4倍)时,从网下向网上回拨本次发行数量10%的股票;若网下发行初步中签率高于网上发行初步中签率4倍时,从网下向网上回拨本次发行数量20%的股票。
以浙江美大为例,其网下发行初步中签率为12.34%,网上发行初步中签率为0.49%,网下发行初步中签率高于网上初步中签率24倍。因此回拨机制被触发,公司从网下向网上回拨此次发行数量20%的股票1000万股,网下最终发行数量为1500万股,占此次发行数量的30%,网上最终发行数量为3500万股,占此次发行数量的70%。换句话说,由于网上打新资金更加热情,IPO新政中关于网下发行最多50%的规定,在作为新政首单的浙江美大的身上被打破。
截至目前,浙江美大、华贸物流、东诚生化和顺威股份四只按照新规发行的新股,均披露了最终发行比例,由于网下发行初步中签率高于网上发行初步中签率4倍,均全额启动了回拨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IPO新规,网下发行询价对象也包括主承销商自主推荐、已向中国证券业协会备案的个人投资者。但是从目前发行的四只新股来看,个人投资暂时没有被纳入。对此有券商人士表示,因为目前个人投资者都还没有在证券业协会备案,所以暂不能参与询价。另外,承销商一方面或是担心个人投资者询价可能会拉低价格,另外也担忧个人投资者只是询价不报价,毕竟过去没有经验。不过这位人士也坦言,未来个人投资进入网下询价是大势所趋,再加上回拨制度的存在,机构真的想获得发行量50%的上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新股定价趋于谨慎
就在大家将视线聚焦于机构对于浙江美大的热情之时,一个细节却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关注。按照公司9.60元/股的发行价计算,浙江美大预计募集资金量为4.8亿元,而公司募集项目所需资金量约为5亿元,募集的资金尚未达到项目需求。由于5000万股的发行总量早已确定,因此让浙江美大陷入“自掏腰包”尴尬的,正是对公司表现出极大热情,却在报价之时依旧谨慎的机构。
从浙江美大披露的信息来看,其所在的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行业,最近一个月(截至公告日)平均滚动市盈率为22.80倍,而9.60元/股发行价对应的2011年摊薄后市盈率为25.95倍,高于行业最近一个月平均滚动市盈率13.82%。在IPO新政第一股的光环下,这样的“溢价”幅度并不夸张。另外,公司最终定价也在主承销商给出9.95元/股的合理估值上限。
东诚生化虽然出现了超募,但是公司26.00元/股对应的2011年摊薄后市盈率为22.81倍,还低于所处医药制造行业最近一个月24.97倍的平均滚动市盈率;顺威股份25.08倍的发行市盈率,也低于塑料制造业最近一个月26.26倍的平均滚动市盈率;同样,华贸物流6.66元发行价对应的2011年摊薄后市盈率为27.75倍,而其所处社会服务业的平均滚动市盈率为41.78倍。
也就是说,在已经按照IPO新规发行的四只新股中,除了浙江美大外,其余三只发行市盈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对此,一位券商自营人士《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经过这段时间券商对上市公司的指导,新股发行定价有所下降,这样做是双赢的选择。
他表示,IPO新规的实施对于新股上市走势可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网下配售股份限售期的解除,获配机构的交易将非常自由。与过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新股上市首日涨跌幅,直接决定着获配机构收益情况,发行价定的越低,留给机构的短期套利空间也就越大,这种变化让机构在热情高涨的同时,在询价之时也表现出足够的克制。至于笼罩在新贵光环下的新股到底会有怎样的表现,机构会不会在首日就选择获利了结,最快在下周,答案就将揭晓。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