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峥
贷款增长数据牵动市场人心,特别是在当前并不乐观的宏观经济背景下,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进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4月份全国人民币贷款新增仅为6818亿元,创出了年内的新低。近日还有媒体报道称,四大行5月前两周新增贷款接近为零。据此推测,5月份人民币贷款新增额将可能难如人意。那么,到底多少贷款才能满足实体经济需求,并提振市场信心?
我们知道,贷款是货币供应主渠道之一,但显然不是满足实体经济资金需求的唯一方式。在直接融资发达的国家,经济规模也不小,但对贷款可能没有像我们这样依赖。前些年,我国贷款投放偏多,造成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明显偏低。当前贷款增长疲软,除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贷款大量集中到期,以及实体经济下行期间贷款需求减少等因素外,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摩擦性贷款需求下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经济学中有摩擦性失业概念。实体经济贷款需求同样存在摩擦性问题。我国出口导向的经济与产业结构,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与由此引发的欧债危机后,外部需求锐减,原主营出口产品企业或倒闭,或维持现状等,均会产生摩擦性贷款需求下降问题。同时,出口企业转型,也需要在前期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谨慎决策,导致贷款需求后移。专攻国内市场的企业,也多面临产能过剩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个逐步得到确认的过程,基于微观审慎原则,信贷资金也应会是一个逐步介入的发展态势。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也同样面临信贷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导致旧有经济发展方式下的产业信贷需求与新经济发展方式下的产业信贷供给不匹配,进而产生摩擦性贷款需求下降问题。
从总体上看,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需求规模较大,但还未发展出成熟的商业贷款模式,影响到信贷资金的投入;商业房地产项目受到调控政策的影响,本身信贷资金需求下降,银行信贷资金介入趋于谨慎;至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受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影响,项目资本金不能及时到位,也影响到信贷资金的有效介入;政府融资平台清理和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也抑制信贷资金增长。
即使如此,考虑到庞大的信贷资金存量,剔除大量贷款集中到期影响,当前新发放贷款的规模可能并不低,而且社会融资呈多渠道发展,实体经济的合理资金需求在符合商业银行审贷条件下均应能满足。在物价形势仍不十分明朗的情况下,大量发放贷款,可能会增大物价上涨的流动性基础,我们对此应有充分认识。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