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刘卫琰 每经记者 祝贺 发自北京
刘卫琰 每经记者 祝贺 发自北京
5年前,奇瑞QQ、一汽夏利、比亚迪F3等自主品牌小型车开始遍及中国大街小巷,正是他们的出现,才让不少收入不高的消费者步入了“车时代”。然而,当前由于我国取消了小型车优惠政策,加上中级车、中高级车的价格不断下探,这些自主品牌小型车遭遇了意外“寒冬”。其中一个体现就是在本届北京车展上,自主品牌发布的小型车寥寥无几。
但是,在目前油价过高、环境污染严重、交通压力过大的背景下,“推广小型车成为首要解决方案”。意大利汽车工业协会会长LeonardoFioravanti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为此,不少国外大型汽车集团将目光投向该领域,并计划继续向中国市场投放此类车型。虽然这一做法对解决环境和用车成本过高等问题有一定帮助,却直接威胁到自主品牌原有的 “领地”,使本来就不景气的自主品牌市场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本土微型车遇冷
今年以来,我国微型车发展面临危机。就今年一季度来说,我国不少城市的A00级车型销量下滑,库存数量不断上升,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表现最为突出。
近日,来自中国汽车乘用车联合会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广州A00级车市仅有小幅上扬,库存连续三个月上升,库存深度已经超过临界点,达到2.2;在上海,今年一季度A00级车型销量同比下降35.77%,就3月份来说,该级别车型销量同比下降29.85%,环比下降8.1%。而在这个市场,自主品牌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在A0级车市上,以夏利为代表的多款车型纷纷降价,夏利甚至打出终端降价40%的优惠吸引顾客。与此同时,由于A0级车型销售利润较薄,不少经销商已经退出夏利的销售网络,北京市场仅剩两家。
在A级车市场,我国自主品牌表现也不乐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自主品牌该级别车型的平均月销量约为2900辆,而合资品牌的平均月销量约为7700台,合资品牌月销过万的车型约14余款。自主品牌中,仅有长城C30、比亚迪F3等少数几款车型。
能源压力亟盼小型车
小型车近两年在中国市场遇冷,与1.6L及以下车型购置税优惠政策取消、B级车价格下探、消费升级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实际上,我国市场更加需要小型车这一重要成员,“这是解决汽车社会问题的一个很好途径。”Leonardo Fioravanti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汽车社会,在这个“车轮上的国家”飞速向前行驶的同时,能源、环境、交通等问题随之而来。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专家黄永和表示,根据环保部门2010年全国机动车排放统计,全年污染物为5226万吨,氮氧化物为599万吨,颗粒物59.8万吨,其中汽车排放的颗粒物超过了85%,HC(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排放超过了70%。
因此,Leonardo说,“未来世界一半的汽车将会在中国。中国的减排目标比欧盟更具有挑战性。”
汽车不仅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黄永和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667个城市当中,32%的城市出现了高峰时期拥堵,北京的车辆行驶时速低于22公里,即使是呼和浩特、贵阳等二三线城市,也出现了交通拥堵现象。”
此外,汽车高速增长也带来能源的大量消耗。据统计,我国已经成为能源依存度较高的国家,而车辆燃油使用量就占了原油使用总量的40%以上。
“因此,在能源车型普及尚需时日的阶段,应该大力推行车辆小型化发展,并给以一定的政策支持。”黄永和建议。
外资:小型车大计划
看起来,小车型对于中国的车展以及消费者来说不受待见,但是它对于国外车展以及企业来说,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不久前刚刚闭幕的日内瓦国际车展上,在全球和欧洲首发的140款车型中,小型车就有30款,占总量的36%。从大众UP!、斯柯达Citigo,到标致208和菲亚特500L,小型车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
同时,不少跨国车企也在加紧备战中国小型车市场。近日,大众在华发布了西亚特品牌。有媒体报道称,未来西亚特将在中国市场推出系列小型车,“车型的基准售价为5000欧元,约合人民币不到5万元。”
除了大众之外,丰田、福特、标致等企业均准备在中国发力小型车市场。根据丰田的规划,计划在中国推出价格为1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7万元)的小型车。标致也准备推出比207身材更小的208车型,预计2013年入华。
从众多国外车企引入车型的价格区间来看,10万元以下的价格与我国自主品牌销量的主力军——小型车价格相吻合。
此前,奥地利EFS汽车企业咨询有限公司总裁雷霆生曾表示:“目前中国自主品牌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外资品牌触角已经延伸到低端市场,这是最大的威胁。”
可以预见,当国外车企的小型车进入市场之后,他们将凭借较好的品牌影响力、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与自主品牌争夺市场。对于在中高端市场一直表现不佳的中国自主品牌来说,如果在一直具有优势的小型车市场也同样败下阵来,那么我国自主品牌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将加剧下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