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一百多年前湖南书生曾国藩创立湘军一样,按照刘昼的计划,他要将达晨创投打造成一支创投的精英部队,下面一层层设置军长、师长、团长,每一个员工都是精兵。
不是“写信帝”,判断大势准
达晨对大势的判断,一直为公司上下所乐道。
谈及达晨对于大势判断之准确,就不能不提两封信。一封信为众人广为流传,那是2005年传言电广传媒要裁撤达晨,刘昼坚信创投会有发展前景写信力言保留,最终保住了达晨这颗“金种子”。
至于第二封信,还不太为众人所知。2011年10月底,刘昼和肖冰联合署名写下《致企业家的一封信》,发送给了达晨企业家俱乐部的成员。信件分享了达晨对于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判断,提醒各位企业家为迎接“后天的太阳”要做好准备,并提出相关建议。“这封信在企业家当中受到广泛好评,现在来看,我们对于市场的判断无疑是准确的,这让我们很欣慰。”刘昼说,比如当时就建议企业需要留足至少两年的现金流,盯紧自己的口袋,根据企业现金流状况,确定对外扩张的步伐以及是否需要进行B轮或者C轮融资等。
刘昼不是“写信帝”,但显然,这两封信含金量十足。正是凭借着对大势的准确判断,达晨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成长为一家业界瞩目的大型创投机构。
达晨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了公司目前为止最大的一只基金募集,规模达到了35亿元。在和达晨分管融资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副总邵红霞的一次饭局上,有同桌的人士向邵红霞啧啧称羡:据说达晨基金募集时,尽管门槛定到了2000万元,但市场依然异常火爆,甚至有托朋友找关系要额度的。
谈及该基金的成功募集,刘昼不无得意,“当时达晨内部是有分歧的,有人主张不要募集这么多,凭借达晨如今的号召力,边投边募也不着急。”
但根据刘昼等人的判断,PE行业在2011年下半年很可能出现急转直下,募资的拐点随之将至。如今看来,事情似乎都朝着刘昼的预想在发展。到2011年下半年,PE市场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募集资金变得越来越困难,尤其是一些小基金募资遭遇寒冬。而手握重金的达晨此时“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正好顺势调整投资节奏,等待着最佳出手时机的到来。
的确,达晨对市场形势即将由高转低的周期判断在业内是比较早的。早在去年年中,投资行业的景象还热火朝天之时,达晨内部就判断下半年整体经济形势会有变化,PE/VC(私募股权/风险投资)投资的高估值不可持续。鉴于此,达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果断地放慢了投资节奏,开始规避高估值项目。
不过,对于眼下的市场形势,达晨的判断似乎又与众不同。他们认为,去年下半年有效控制节奏,留住弹药避开高估值时期,在今年市场估值下降的过程中正好加码投资。“一级市场投资总要走在前面才行,去年下半年控制节奏是如此,今年准备加大投资力度同样如此,不要幻想投到最低点。”刘昼如是说。
和众多创投机构所面临的问题一样,好项目的发掘变得越来越难。不过,刘昼认为最大的困难还不在此。他认为,随着达晨布局之年的展开落实,100多个投资经理,平均每人一年接触50个项目计算,一年下来至少有5000个项目备选,经过层层挑选最后平均能投资50~70个项目,加上目前已投的150多个项目,达晨已能很好地面对市场调整起伏,把握自己的节奏。
“在我看来,与2006年~2008年不投资是创投行业最大的风险相比,如今创投行业最大的风险已经转变成了项目质量的风险。”刘昼不无感慨地说。
“随着东南沿海以及一线城市项目争夺的日益激烈,创投不仅在项目源上应该往早期走,在项目找寻地上也应该沉下去,深入到更基层地区。”说这话时,刘昼语气坚定。
功到,则自成。目前,达晨累计上市和过会企业数量达到25家,今年才刚过4个月,上市和过会企业数量已有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