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胡廷鸿 发自深圳
每经记者 胡廷鸿 发自深圳
近期,万科、龙湖、中海、招商、佳兆业、华侨城等相继公布2011年报。在业绩飘红的同时,对于2012年销售业绩则纷纷给出保守预期,与去年销售目标相比,大多持平或略微上调。
年初以来,几大龙头房企纷纷加快降价促销力度,高层不断强调要加快库存消化速度,降低负债。
为了力保销售业绩,无论是调整产品结构还是财务结构,房企都需要一场真正的结构调整和变革。
销售目标原地踏步
年初,无锡、上海等地出现的房地产微调政策无果而终,使得房企出于对业绩增长放缓和财务安全的角度考虑,对后市的看法日趋保守。
2011年,除恒大、中海、招商、佳兆业、碧桂园等少数房企完成年度销售目标之外,超过九成房企未达到既定销售目标任务。目前,龙头房企中已有恒大、中海、佳兆业、碧桂园、招商等明确了今年的销售目标。记者粗略统计,2012年,中海地产销售目标为800亿港元、恒大800亿元、招商210亿元、佳兆业165亿元,除恒大、佳兆业较去年销售目标分别调高14.2%、10%外,其他房企均显示出保守谨慎态度。
3月15日,中海地产董事局主席孔庆平在2011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今年房地产形势将更加严峻,因此中海将保持相对稳健的原则,销售目标和新增土地储备均与去年持平。
日前,招商地产年报称,计划2012年新开工面积290万平方米,计划竣工面积240万平方米,计划销售面积124万平方米,销售金额超210亿元,销售水平与2011年基本持平。
此前,万科总裁郁亮在新闻发布会上否认了 “万科今年1480亿元销售目标”的说法,其正式说法是,万科将继续“多卖房,少拿地”的应对行业冬天策略。
从万科、中海、招商的年报不难发现,2012年各大房企的项目扩张速度有所放缓,计划新开工面积,计划竣工面积大体与2011年总体保持平衡,甚至略有减少。
高周转依然是主流模式
除降低销售目标外,在高存货压力下,从年初开始,龙头房企也加快了销售速度,降低库存。
年报显示,招商地产2011年存货达514.4亿元,同比增长33%,创历史新高。为了积极消化库存,招商地产今年的应对策略是加快周转速度,提速保销售,并将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市场应对能力。2月份,招商地产借招商局成立140周年之际,已经开始在上海、南京、重庆等地项目进行优惠促销活动。对此,招商地产方面表示,由于过往两年商品房开工量大,2012年下半年市场供应或将攀上新高点,商品住宅库存积压、供大于求的风险仍然很大。
实际上,与万科、金地等房企相比,招商地产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但自2011年初招商局集团重新架构房地产业务之后,招商地产升为一级子公司,决策速度加快,也使得其开始向快速周转转型。
据招商地产人士透露,公司今年发展方向将是在 “提速提效”之下,一切以销售为中心,提高对市场有敏锐的触觉和快速的应变能力。
年报显示,2011年招商地产新开工项目28个,新开工面积29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5万平方米,年末在建面积518万平方米,其项目开发速度已经大大增加。
同样作为国企,华侨城2011年的存货高达317亿元,达到历史最高点,去库存的压力巨大。年报显示,华侨城今年预计可以销售的面积为153万平方米,相比去年增长40%左右,为历年最高。对此,在3月19日华侨城2011年度业绩投资者见面会上,华侨城总裁刘平春表示:“我们要将现在可变现的项目想方设法卖掉,加快销售,加强营销,降低负债率,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产品结构可能迎来大调整
眼下,过去房地产企业通过储备土地投资来获取土地增值收益 (囤地)挣钱的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
年报数据显示,随着此轮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持续加码,2011年万科、招商、金地等龙头房企的净利润增幅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对此,中投顾问房地产行业研究员韩长吉认为,房企资产收益率降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共性而言,政策调控以及销售市场低迷是关键原因;从企业层面而言,部分企业固守此前的经营战略,未对市场销售进行调节,导致企业资产收益率大幅下降。
搜狐焦点运营副总经理肖勇则认为,在限购政策下,刚需是主流,房企应该适时调整产品结构,转变营销策略应对楼市“冬天”。
实际上,房企已经明显表现出结构调整的信号。在招商地产的年报中,如此表述:新项目注意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均衡高、中、低产品的配比,增强市场应对能力。
对于房企的结构调整,韩长吉指出,一方面,房企通过加速资金回流来获得的项目运营渠道,以此保证企业处于扩张状态;另一方面,在保证跨行业投资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房企可进行多元化盈利建设。
此外,在纷纷降低住宅项目扩张速度的同时,房企在行业多元化发展方面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3月15日,中海地产董事局主席孔庆平表示,将加强在商业地产方面的投资力度。佳兆业董事局主席郭英成日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也称,尽管目前商业地产项目只占整个房地产开发业务的10%,但未来商业开发面积将以每年8万~10万平方米的速度递增。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