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胡腾
尽管国资、民资和外资“三分天下”的格局早已形成,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民营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小微民营企业,在全球经济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遭受着“融资难、成本高、税费高、招工难”等“多重门”的阻击,有的甚至步履维艰,亟待社会各界破题。
近日,南京市委、市政府专题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公布支持民企做大做强的“18条措施”,鼓励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一种非常主动和积极的举措,意在推倒阻碍民间投资的“水泥墙”,打破影响民企投资的“玻璃门”和“弹簧门”,坚持投资领域“非禁即入”,竭力实现民资和国资同样的“待遇公平”,值得我们民企期待,也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在这个基础上,我个人再提几点建议:
一是好的政策要有好的执行。全国各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出过很多,但关键是要执行到位,不能让好的政策永远悬在空中或者束之高阁,宣布时铿锵有力,执行时像一阵风,最终不能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建议各地对主管民营经济发展的人员进行有效考核,落实一条政策得多少分,支持几家企业得多少分,真正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回归实体经济。现在很多做实业的公司和集团,因为全球及中国经济环境的某些影响,而更加急功近利,无心做实业,将资金注入一些投机行业或虚拟经济领域,导致实体经济疲软,经济虚火旺盛,这是资本逐利的必然结果。但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客观情况,特别是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一方面面临着成本急剧上涨的压力,另一方面税收负担较重、融资渠道不畅,进一步压缩了这些实体公司的利润空间,很多中小公司甚至生存困难。我们面临的是整个实体经济负担过重和发展减速问题。要使民间资本专注于实业发展,除了适度减少财政收入,还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令我们欣慰的是,国家一直强调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使民间资本有信心、有条件专注于实业发展”。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更是成为“十二五”规划中中国经济的主要目标,各省市都已将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当然,民营企业自身也要作出调整,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包括创新企业发展战略、优化投资结构、提升科技水平等。
我认为,回归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夯实经济基础的根本。政府方面需要做的就是,让民营企业在发展实体经济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有了一定的利润率,民间资本才会真正回归实体经济。通过整个社会的努力,不断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管理环境,政府不越位、不缺位,引导中国经济回归实体经济正途。
三是培养创业型的企业家精神。展望2012年,尽管不确定性因素将持续存在,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将充满艰难曲折,外需依然不畅,但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没有变,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释放强大动力的趋势没有变。中国企业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周期。我们认为: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倒逼转型的好时机;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跨越超越的好时机。民营企业不应持续悲观,不应丢失信心,而应树立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大局观和机遇观,苦练内功,厚积薄发,抢抓“触底反弹”的各类先机,先人一步,最终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领导者。企业家精神是引领民营企业突破发展的根本。企业家精神不是个人英雄主义,不是先富起来后的盲目膨胀,也不是四平八稳、被社会磨去棱角的中庸主义,更不是在权贵面前的谦卑,而是保持对市场高度敏感,倡导独立思考和创新,不断吸纳与学习,擅于把握机遇与化危为机,诚信合作、敬业执着的一种领导能力与管理能力。
社会上时常讨论一代、二代民营企业家之间的传承问题。我想,这种传承不仅仅是权力的交接,更不是财富的世袭,而应是民营企业家精神的传承,一种代表健康阳光、积极向上、勇担社会责任的精神风貌的传承。因此,我们要大力培养创二代企业家,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不断激发和振奋民营企业家精神,帮助民营企业建立更加完善的企业文化,通过精神与文化的熏陶,增强民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促进民营企业的科学发展。建议我们主管民营经济发展的部门,能够深入民企进行实地调研,发掘、培养、保护、激发企业家精神,提高民营企业领导者的整体综合素质,让民营企业在提升企业自身素质上更有作为,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上更有作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更有作为。
祝义才,雨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工商联副主席、南京市工商联主席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