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新西兰高等法院宣布,对于此前上海鹏欣提出收购16个新西兰牧场,计划投资额逾2亿纽元(约10亿6000万元人民币)的项目“喊停”。
每经记者 陈时俊 实习生 王秀娟 发自上海
长期谋求能拓展现代农业业务的上海鹏欣,新西兰一役被拒的尴尬折射出了行业的集团现状。
2月15日新西兰高等法院宣布,对于此前上海鹏欣提出收购16个新西兰牧场,计划投资额逾2亿纽元(约10亿6000万元人民币)的项目“喊停”。此项目上月已获得新西兰政府批准交易,此番波折令上海鹏欣颇为“郁闷”。
据悉,项目所涉16个牧场位于新西兰北岛,土地面积为78855公顷,此前为Carfar 农场所有,目前由Korda Mentha 公司接管。除了奶牛场的全部土地资源外,其附属的牲畜、动产、设备以及相关联的恒天然合作集团部分股份也在收购之列。
此番遭到新西兰高等法院的“阻拦”,鹏欣集团董事长秘书蒋女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语焉不详,并未予以否认。仅表示:“对此事不方便多加评论。这是政府的事情,我们不能说。”
海外购地业务拓展频频受困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鹏欣(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房地产开发、矿产实业、现代农业和股权投资等于一体的民营企业。其中赴大洋洲购买土地资源发展新兴现代农业已成为公司近阶段一个主攻的方向。
而此次新西兰高等法院的判定被指是顺应当地民众反对意见有着极大的关联。
长期以来,畜牧业作为新西兰经济的基础,畜牧业用地占国土面积的一半,所产的奶制品有95%左右都用作出口,这也是新西兰奶农的主要收入来源。中国潜在买家的介入,似乎让当地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陈连芳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目前新西兰奶农收入稳定,分红不少。但外资控股后,奶农们的生产经营状况可能直接受影响而变差,收入下降威胁到他们的自身利益。“因此有关新西兰牧场的交易一直是一个敏感、容易激发新西兰情绪的话题。”
“另一方面,国内奶制品频出安全事故,中国奶制品和奶制品生产企业都给国际市场留在了极为负面的形象,新西兰的不少民众并不放心把国家的重要产业交给中国企业来打理”,陈连芳指出,事实上,新西兰对中国乳制品企业的负面情绪由来已久。“新西兰企业曾参股不少中国的奶制品企业,但2008年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让他们损失不小,心理上更加不愿意接受这笔收购案。”
目前,鹏欣集团已在新西兰本土注册了两个商标:Nature Pure和Pure 100。 若收购能够重启并最终拿下,鹏欣集团在未来五年将向上述16个奶牛场投资1亿新西兰元甚至更多的资金,并将此后生产的奶制品销往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
“像新西兰这种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奶制品行业已经相对成熟,这也意味着未来很难有明显的增长。中国企业的入股长期来看,很有可能帮助他们开阔新的市场,这有利于未来发展”,一位乳品行业业内人士表示。
三聚氰胺事件已被业内定性为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一个不光彩的“转折点”,这一事件的影响也早已在全球范围内传开。如何重新树立中国乳品的国际形象,被指是当务之急。
除此以外,前述业内人士指出,中国企业全球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和策略。企业应该多了解和熟悉国际惯例和操作方式,同时,根据公司的战略定位和未来发展来运作收购,“并非所有的全球化都需要独资收购,也可以用参股合资的方式,与国外企业先合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