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原来预期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在2012年将下滑0.8%。其首席经济学家裴休(Huw Pill)昨日(2月9日)在北京表示,由于德国未来的表现比高盛预期要好,因此将欧元区经济增长的预期调高至下滑0.4%。
每经记者 梅俊彦 发自北京
高盛原来预期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在2012年将下滑0.8%。其首席经济学家裴休(Huw Pill)昨日(2月9日)在北京表示,由于德国未来的表现比高盛预期要好,因此将欧元区经济增长的预期调高至下滑0.4%。
裴休同时表示对欧元区的经济状况仍不乐观,欧元区的债务问题已经逐步蔓延至银行业,他担心欧元区银行债券到期又无法发债补充流动性,信贷紧张会引发企业倒闭,使得实体经济遭受沉重打击。
德国是关键
“之所以对欧元区作出新的预测,是因为觉得德国未来的表现比原先预期的要好。我们在去年年底预测德国今年经济是没有增长的,现在我们预测会增长1%。”
裴休指出原因主要是,欧洲央行采取的措施使得金融市场逐步稳定;低利率使得融资环境宽松,对德国房地产业、建筑业等一些产业有积极影响;美国经济有好转,全球经济也有回暖趋势,特别是亚洲地区经济的复苏对德国比较有利。
“德国经济基本面是非常好的,首先是劳动力市场表现非常强劲,失业率几乎达到统一以来最低的水平,德国的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也非常稳健,德国的竞争力非常突出,尤其是产出以出口为导向。”裴休说。
德国联邦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德国2011年出口额创下历史新高,达1万亿欧元大关,出口额总计为1.06万亿欧元,相当于8.85万亿元人民币,较前年增长11.4%。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份德国出口额经季调后环比下降了4.3%,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降约0.25%。
裴休认为,德国经济出现下滑的迹象,原因在于投资非常疲软。德国产能的利用率几乎达到100%,在利率低信贷宽松的环境下,这本来会促使企业进行投资,但是企业担心欧元区是否会解体,所以推迟了投资。
“今年如果在政治上能够达成协议确保欧元区稳定,就会消灭不稳定因素,德国的投资就会反弹。我们因此预测德国在2013年的经济会恢复到1.5%的增长水平,这对德国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增长率了。”裴休表示。
担忧信贷紧缩损害实体经济
今年,摆在欧元区面前的大难题是即将到期的巨额债务,如何在国债收益率居高不下、融资难度大的情况下偿付债务将挑战欧洲人的智慧。
国际金融数据提供商DEALOGIC的数据显示,今年欧元区各国政府到期债务金额达1.1万亿欧元,相当于1.4万亿美元,第一季度要偿付的债务达3234亿至3881亿美元。
“如今欧洲银行的信贷收缩得非常严重,原因在于由于金融市场的错位,导致没有办法通过发债的方式筹集资金来进行放贷。”裴休指出去年12月份欧洲银行向企业和家庭的贷款数量非常少,尤其是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
为了解决流动性紧张的问题,欧元区一些国家的政府为银行作担保,希望银行能顺利发出债券。裴休认为,一些国家本身就深陷危机当中,由政府担保的债券并不能让投资者放心。
“债券一旦到期,银行就必须收回贷款,一旦如此我们预期会有很多企业倒闭,也就是导致实体经济出现公司倒闭的衰退潮,遭受沉重的打击。”裴休说。
为了缓解流动性压力,欧洲央行在去年12月份首次进行三年期贷款操作,向银行业投放4891.9亿欧元贷款,合计6329亿美元。裴休认为,欧洲央行此举一方面缓解了信贷紧张的局面,提振了经济,对公共部门的债务有所帮助;但是也提高了银行系统对欧洲央行的依赖度,这意味着银行系统会演变成非市场化系统。
欧洲间接影响中国经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发布《中国经济前景报告》称,欧洲区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债危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威胁,如果欧债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出现衰退,中国经济增幅将大幅滑落。
基于上述原因,IMF将中国经济的增幅从此前预期的9%下调至8.2%,并称如果全球经济出现最悲观的情况,中国经济增幅可能大幅滑落4个百分点。
裴休认为,由于中国有资本项目管制,所以其金融系统相对而言跟海外是处于隔离状态,但是欧元区万一解体会对全球市场造成冲击,对中国会产生间接影响,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中国经济恐怕会比IMF预期的更加糟糕。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3日表示,欧洲是中国最大的外贸市场,也是中国最大的投资来源和技术转发来源,中国不希望欧洲市场出现大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帮助欧洲也就是帮助中国自己。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家袁钢明本周三表示,中国可能会通过欧元区的危机援助基金,向欧洲投资将近1000亿欧元(合计1320亿美元)来助欧洲渡过债务危机。不过他同时表示,这些是他个人意见,不代表政府已制订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