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上市公司“大忽悠” 揭秘A股四大高成长陷阱

    中国证券报 2012-02-07 17:01

    吕随启:过度包装是祸根

    本报记者 顾鑫

    北京大学证券研究所所长吕随启2月6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A股的“高成长”陷阱主要体现在新股上市以后业绩不达预期和老股高成长题材的破灭,其中创业板的“高成长”陷阱最为典型。“高成长”陷阱产生的重要原因是过度包装。

    包装出来的“高成长”

    中国证券报:一些上市公司因存在高成长预期,得到市场的青睐,可是很多时候,最终高成长预期并没有兑现,导致“高成长”陷阱的出现。对于高成长,投资者到底该怎么理解?什么样的股票才能归为高成长股?

    吕随启:高成长公司应该有以下特点:一是公司所处的行业是朝阳行业,而不是夕阳行业;二是公司的主营业务与产业政策相吻合;三是主业比较清晰,如果业务太多、主业不清晰,则难以实现高成长;四是拥有独特的专利、技术;五是经营上具有比较强的独立性,不受制于人;六是公司依托于其技术所开发出来的产品和服务处于上升期,不能是在研发投入期,也不能处于生命周期的末端。

    中国证券报:A股中这样的公司大概占多大比例?

    吕随启:真正的高成长股所占比例比较小,这也是所谓“高成长”陷阱屡屡出现的原因。“高成长”陷阱主要集中在创业板、中小板,其中以创业板最为典型。主板出现这种情况的比较少,因为后者能够给投资者带来高成长预期的股票也比较少。

    中国证券报:从创业板看,出现“高成长”陷阱的原因是什么?

    吕随启:部分企业处在初创期,没有足够的信用背景,也没有特别核心的技术和主打产品,将来是否能够创业成功也不清楚,为了能够成功上市,会对自身进行包装,画一个很大的饼,描绘出一幅美好前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单个投资者没有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但上市以后,这样的公司最终还是会原形毕露。

    从全球看,创业板成功的也很少,除了美国的纳斯达克。在美国的纳斯达克上市需要有核心的技术做支撑,企业有可能做大,而且确实产生了一些巨无霸企业,这跟一般的创业板或中小企业板有较大区别。我们现在碰到的问题是,给中小企业提供一笔融资以后,这些企业永远都是中小企业,搞不好还是经过过度包装才上市的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

    中国证券报:企业包装上市的动力来自哪里?

    吕随启:在当前的背景下,本来价值10块钱的东西能卖几十块甚至上百块,企业经营很多年获得的回报不如上市以后的一夜暴富,干嘛不上市?一些企业为了上市而上市,而处在初创期的企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较少,必然出现过度包装的情形,有动力去造假,否则难以上市。

    中国证券报:老股曝出“高成长”题材,是否也存在造假或者包装的情况?

    吕随启:当然存在。比如一家公司本来没有多元化的想法,机构投资者想要给这家公司营造题材,就忽悠这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应该干什么。

    比如,重庆啤酒开发生物医药,开始未必就有这种动机,其主业啤酒离医药很远,搞医药需要截然不同的技术力量,真有闲钱搞房地产风险都会小得多。公司之所以这么做,很有可能是券商和基金出的主意,这一题材发布出去之后,必然导致股价的大幅上涨。

    新产品研发期不要介入

    中国证券报:如何辨别过度包装上市的公司?

    吕随启: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乏专业知识,很难辨别上市企业是否过度包装。初创期的企业,一般情况下不适宜上市融资,因为缺少足够的信用背景,只能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辨别技术,能够识别和防范这种信用风险。

    公司可以跟银行说未来能够高成长,银行也可以提供借款,但是需要抵押物,一旦公司难以还贷,银行可以拍卖抵押物。普通投资者则没有这种能力,一旦买入这种本来应该提供抵押物才能融到资的公司的股票,碰到公司基本面低于预期和股价下滑的情况只能认倒霉。

    中国证券报:除了新股存在“高成长”陷阱,老股爆出有某个高成长题材,股价表现也很好,对于这种情况,投资者该怎么鉴别?

    吕随启:最主要是看这些公司有没有偏离主业,如果重庆啤酒要造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啤酒,这是可信的,如果是搞医药,则是不务正业,搞成功的概率也很低。如果搞的是副业,要看新业务与主业的联系,如果风马牛不相及,可能会砸了主业,也可能是副业搞不好。投资者还要看公司搞的新业务背后有没有核心技术做支撑。

    中国证券报:很多时候,上市公司都会说自己的技术国内领先,相互不买账,投资者怎么做?

    吕随启:公司都可以说自己是最好的,但投资者不要看虚的、吹的,要看公司能够具体拿出什么。普通投资者对于所谓预测,不能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必须眼见为实,产品确实生产出来,并且产生实际的销售。

    中国证券报:可是,如果等到上市公司把有潜力的新业务真正做成功,股价可能也上涨了很多。

    吕随启:普通投资者宁可不要那个收益,因为风险太大,宁要现货,不要期货。一个新产品,从实验到开始销售,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到头。如果开始销售后市场形势很好,企业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值也会随之扩大。投资者在实质开始销售且形势较好后买入股票的风险会小很多。

    券商“黑嘴”应受重罚

    本报记者 顾鑫

    无论老股还是新股,“高成长”陷阱的出现都与预期没有兑现有关,而最初为投资者构建美好预期的正是券商研究报告。北京大学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吕随启建议,应当加强监管,对券商“黑嘴”进行重罚。

    当一家上市公司出现“高成长”陷阱后,投资者就会发现券商研究报告的盈利预测跟实际的业绩相差十万八千里。对于这种情况,吕随启表示,券商做的盈利预测并不客观、独立,甚至有自身的利益在里面。

    从新股看,主承销商为了能让上市公司获得更多的融资,从而获得更高的发行费用、更多的券商直投收益,就有动力把股价推高。为了把股价推高,市盈率又显得不那么高,就需要把盈利预测做得更诱人。这也是新股发行“三高”现状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老股看,出现高成长题材,有的是上市公司自己主动为之,有的是上市公司和机构合谋,还有的是机构推着上市公司涉足“高成长”领域。既然是“高成长”,券商研究报告自然要为此进行造势。

    鉴于不客观的券商研究报告对投资者会形成误导,吕随启认为,应该加强监管,对券商“黑嘴”进行重罚。并不是在报告中写上风险自负就可以撇清责任,“黑嘴”也声称推荐股票并没有让股民买,也是风险自负。

    吕随启表示,出现盈利预测不靠谱的原因,一是专业水平不够,从业资格有问题;二是从业资格没问题,但是发布这种研究报告是由于背后存在幕后交易,就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这些研究报告的撰写者就是披着合法外衣的“黑嘴”。

    近日,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正研究加强询价过程监管,敦促机构理性报价。证监会正计划委托第三方研究机构对全部已上市公司的行业市盈率进行研究,并动态公布结果供机构和投资者参考,如新股定价明显偏离行业市盈率,发行人及承销商或需说明定价依据。

    吕随启认为,委托第三方研究机构研究行业市盈率,投资者有望得到更为客观的投资参考,这是一个进步的做法。但是,该第三方研究机构是否能够真正做到独立、客观,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吕随启还建议,新股上市首日应设涨跌幅限制,这么做,参与申购的机构拉高出货的成本将更高,从而对过高的发行价形成抑制。

    上一篇

    七角度“寻宝”珠宝首饰板块 荐5股

    下一篇

    三亚排档被指宰客续:官方称查出6大问题 吊销其执照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