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昨日(1月5日),为期两天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会上表示,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全年达到18万亿元,增长17%左右;外贸总体增长较快,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达到3.6万亿美元,增长20%以上。
陈德铭表示,2011年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实现了对外贸易稳定平衡发展,贸易顺差预计为1600亿美元,已经连续3年下滑。占GDP的比重也从2010年的3.1%降低到2%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备受期待的扩大消费新着力点在昨日的会议上得以明晰。陈德铭表示,2012年商务部将着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完善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
确定2012年重点工作
商务部去年1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月~11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3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而到“十二五”末,这一数额将达到目前的约两倍,但增速将有所放缓。
今年元旦三天假期,我国国内刷卡消费超过1300亿元,创近年元旦假期刷卡消费新高,同比增35%,同时境外交易金额也增长29%。百货、超市和餐饮类商户交易额也同比分别增长27%、20%、18%。不过有分析指出,如果今年不出台扩大消费相关政策的话,在经济增速放缓和投资减退的背景下,今年消费增长的态势依然不会太乐观。
昨日全国商务会议提出的2012年八项重点工作中,“着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排在所有工作的首位。
在完善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内涵中,陈德铭指出,今年将总结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的经验,及时研究制定替代接续政策。研究节能环保产品消费扶持政策,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新的刺激消费政策大打 “绿色牌”,主要是配合国家“十二五”时期倡导的绿色低碳生活模式,并且扩大节能环保产品也与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相配套。她预计,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可能会从两个路径推进,一是扶持节能环保产品进入商贸流通领域,二是对购买节能环保产品的行为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
电子商务也是重点关注的领域。会议表示将促进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发展,推动出台《网络零售管理条例》,研究制订《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
外贸结构转型逐步加快
在扩大内需有条不紊推进之时,我国外贸结构性转型步伐也正逐步加快。
陈德铭表示,2011年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实现了对外贸易稳定平衡发展,贸易顺差预计为16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3.1%降低到2%左右。
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预计12月出口增速仅为12%,进口增速为17%,贸易顺差将回落至76亿美元。他分析说,2011年贸易顺差的进一步下降将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预计2013年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会逐渐接近均衡水平。
今年中国贸易顺差继续下降除进口给力之外,出口萎靡是最重要的原因。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告诉记者,从目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来看,2012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中国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陈德铭部长在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部署今年外贸工作时也使用“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措词,强调要保持外贸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研究出台新的促进措施,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并保持出口退税政策基本稳定,完善退税机制,加快退税进度。
同步播报
家电业人士:企业不能形成政策依赖
每经记者 郭荣村 发自广州
传言已久的家电下乡接替政策似乎马上会有结果。昨日,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召开,扩大居民消费成为2012年商务系统重点工作之一。会议要求总结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经验,及时研究制定替代接续政策。
这就意味着,在家电以旧换新、家电下乡以及节能惠民补贴等一系列家电扶持政策进入尾声的时候,新的一轮刺激政策有望出台。
由于家电扶持政策的陆续到期以及受房地产调控等多重影响,去年上半年还红红火火的家电业到了下半年变得寒潮不断。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2011年10月,国内冰箱的销量与前一年同期相比下降9.64%;洗衣机稍好,销量同比下降8.17%;空调销量则同比下滑了12.11%。
严峻的形势让国家考虑出台新的刺激政策以促进家电产品消费。家电观察人士刘步尘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大的经济环境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家电产业,在此背景下出台新的扶持政策也在情理之中。不过,政策容易使企业产生惰性和依赖,反而会有负面作用。在他看来,接下来要重点在技术以及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扶持,因为企业最终的竞争力需要体现在技术方面,而不是价格。
中国家电商业协会营销委员会副理事长洪仕斌也认为,企业不能形成对政策的依赖,要利用政策出台的机会,把已有的短板补齐。
广东另一家知名家电企业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则对刺激政策效果看得较淡,认为此前的扶持政策已经严重预支了市场,接下来如果消费者仍缺乏信心,新措施的最终效果将很难判断。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