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敏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张敏 发自北京
据悉,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2011年10月接受全国人大关于保障房的专题询问时指出,由于资金压力,2012年乃至“十二五”期间的保障房建设规模将可能调整。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保障房的供应结构应适当调整。
按照规划,在2011年新建的1000万套保障房中,包括400万套棚户区改造住房、200万套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220万套公共租赁房、160多万套廉租房。
巴曙松认为,应加大公租房与廉租房的建设比例,“针对最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和低收入者的公租房建设规模,在市场上应该是需要量比较大的,2011年只占30%。而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的棚户区改造房和经适房、限价房,合计占比达到60%以上。”巴曙松说。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如果政府急于回收资金,就倾向于提供产权型保障房(经适房和两限房),而不愿意提供租赁型保障房(廉租房和公租房)。
由于覆盖对象为城市中低收入的 “夹心层”,且不易因产权问题产生腐败,公租房被不少专家所推崇。
公开数据显示,调整后的黑龙江保障房建设规模达到83万套。而浙江、广东等人口流动大省的建设比例却相对较低,其中浙江的建设规模只有18.5万套。
有专家将这一差异归咎于户籍门槛。据悉,现有的保障房类型中,仅有公租房在一定程度上向外地户籍人口放开,其余的保障房均以本地户籍人口为主。
对此,巴曙松建议进行调整,使得城市保障房的覆盖范围超出户籍人口,实现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