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私募房地产PE遍地开花 风险“求关注”

    2011-12-02 00:57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徐杰 发自杭州    

    每经记者 徐杰 发自杭州

    一边是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一边是有关房地产股权投资基金公司的“风生水起”。

    短短五个月的时间内,滨江集团(002244,SZ)旗下房地产股权投资基金公司首期种子基金募资到6亿元。

    面对房地产基金的“风起云涌”,有分析称,一方面,目前种种迹象显示,房地产调控政策仍不会松动,而不少房地产公司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房地产基金的介入可谓雪中送炭。但另一方面,楼市已陷入量价齐跌局面,且调控仍未见放松迹象,谨防基金被地产项目“套牢”。同时,此类基金的投资策略、退出机制和风险控制等目前仍有待实践完善。

    房地产掀起PE热

    房地产调控持续从紧的背景下,房地产私募基金反而密集成立。

    滨江集团董事长戚金兴11月29日在 “滨江创投·普特资本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集团下属的第一只房地产股权投资基金首期种子基金募集达6亿元,同时被命名为“普特1号”的房地产股权投资基金也正式成立。

    戚金兴续称,种子基金6亿,预计年底前能募集到20亿的资金,预计年化收益率超过20%。并且争取明年募集量达到50亿,后年100亿。

    《每日经济新闻》获悉,滨江集团上述基金公司募资来源,闪动着杭州一家以金属制品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巨星科技(002444,SZ)的影子。

    根据巨星科技公告,11月9日,巨星科技与相关公司签署协议,拟以自有资金作为有限合伙人出资2亿元,入伙杭州普特滨江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合伙企业),占合伙企业认缴出资总额的22.2222%。

    然而,滨江集团并非个案。嘉凯城 (000918,SZ)11月25日公告称,嘉凯城拟设立住宅投资房地产基金;包括荣盛发展(002146,SZ)、金地集团(600383,SH)、复地集团(02337,HK)、远洋地产(03377,HK)在内的多家房地产企业设立了私募房地产基金管理机构,并启动了旗下基金的募资、投资活动。

    有券商基金研究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由于目前有关房地产基金多为私募,尚难以统计较为全面的数字,但从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可窥见国内房地产基金的一斑。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已有新募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22只,募集到位32.25亿美元。前三季度房地产行业私募股权投资交易额为12.69亿美元,居各行业榜首。最新跟踪数据显示,至11月中旬,新募(包括正在募集的)房地产PE已达55只,而2010年全年的数据为10支基金,募集到位资金18.59亿美元。

    高收益同时隐存风险

    国内某房地产基金管理公司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私募房地产基金中,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独立的PE专业机构募集资金;另一种是房地产企业自己组建投资公司募资,“目前更多是后者,或房地产企业直接组建,或某基金公司背后是某大型房地产企业,间接持有。”

    该负责人比较,专业PE机构熟悉资本运作之道,但对房地产市场开发及管理缺乏专业经验,而房地产企业深谙房地产项目开发、管理及财务运作,但缺乏基金运作实践经验。

    “从去年开始,私募房地产基金出现特别明显,现在是遍地开花。”该负责人如此形容。

    对于私募房地产基金的“风起云涌”,有券商分析师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在当前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从紧,房地产企业资金压力巨大,尤其到了年底,房地产基金作成为了房企融资渠道。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9月16日在2011年上海交大“金秋SAIF”地产金融高峰论坛上指出,在严控银行贷款不放松的情况下,适应新融资渠道一定会成为房企转型中的必经之路。其中,相比较信托和债券,私募股权基金将最有望成为房企融资的最佳途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认为,与银行、信贷相比,房地产私募基金有着便利、灵活、节约时间的突出优势。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在融资渠道收缩、融资难度增加的情况下,私募基金应该说是增加了一个新的融资渠道。

    而戚金兴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滨江集团成立地产基金,其目的不是为了给滨江集团的项目融资,而是看到目前的房地产市场疲软,大量的房地产企业缺钱。“现在正是房地产基金种子发芽的最好时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房地产基金投资主要分为三种进出形式,一种是股权进债权出(几年后项目完工,地产公司回购股权并支付项目收益给PE公司);一种是债权进债权出(明确每年投资收益);一种是股债混进混出(成为地产公司的股东之一)。前两种情况较为普遍,第三种情况少见,往往发生在项目出现问题时无法退出的情况下,身不由己地变成了股东。

    高收益同时隐存风险,地产调控仍然未见放松迹象,若地产项目烂尾或者销售不出去最终或被 “套牢”,“股权”投资变成了房地产项目的股东。同时,该类基金的投资策略、退出机制和风险控制等目前还未成熟。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上海大众1~11月产销量破百万

    下一篇

    国美体育撤出财满街店 两家门店仅剩唯一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