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杨六齐:风景也是生产力!

    2011-11-04 01:18
    每经记者  母光斌  发自西安

        他和你面对面时,就如同太阳照着你,浑身散发活力,他常用稍带方言的普通话为来访者讲述浐灞的前生后世。人长得粗犷潇洒,身材中等,体格健硕,生就一副热诚迷人的面孔,说到尽兴处时,笑声爽朗,周围人如沐春风。

        在下属眼里,这位西安浐灞生态区管委会的掌舵者精力旺盛,理念前卫,思虑颇远;工作时不知疲惫,做事果敢,且雷厉风行,说一不二。就是这样一位地方机构的执掌者,带领着他的团队勇猛精进,构筑着“绿色城市”的梦想。

        访谈过程中,绿色与生态、科学与效率、生态复兴这些词汇在杨六齐话语中出现的频率颇高,在他看来,正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西安,更应该从生态的角度进行一次全面复兴。“国际化的标准之一就是生态化的绿色城市,西安要追求的不仅仅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还有生态方面的复兴。”

        西安为何要进行生态意义上的复兴?杨六齐对该提问颇有兴致,“城市文明衰落的背后,往往是对生态的破坏,长安城市的衰落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自唐朝以后,上游生态的破坏直接导致广运谭淤积,广运谭基本上淤平后,渭河到黄河的水量就变少了。”

        同时,为了证明西安重塑生态的必要性,杨六齐列举了鲁迅到西安的故事,“1924年,鲁迅到西安来的时候还是坐船走的水路,而今的西安不要说有水路可走,连船都是甚少可见。”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以生态为主题的开发区,杨六齐和他的团队对辖区的生态进行梳理的同时,亦引来了欧亚经济论坛、F1世界摩托艇大赛以及刚刚闭幕的2011世界园艺博览会。然而,对杨六齐和他的团队而言,更大的挑战还在于如何将生态与城市融合得更好。

    世园会盖棺定论:西北地界江南山水

      《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园会)已经闭幕了,中国人都有  “盖棺论定”这么一个习惯,在您看来世园会对西安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杨六齐(以下简称杨):大多数时候提到西安,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文化和历史,接下来的映象是黄土高坡、风沙、缺水等词汇。事实上,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西安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生态、绿色、自然的尊崇亦逐渐为市领导所认同,并遵照实施。到过西安浐灞生态区的游客,亦有感叹“没有预料到的是在西北的地界,亦能如江南一般的山水诗意。”在此前,他们映象里的西安,就是端着一碗羊肉泡馍,吹着风沙的西北城市。所以说,世园会在对西安城市形象纠偏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西安市委市政府在西安世园会召开前夕,将西安的城市形象口号改为  “华夏故都,山水之城”,侧面展示了西安“绿色发展”的决心。

        另外一个方面,国务院文件中体现的三个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西安与北京、上海一起位列其中。而西安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不仅仅是经济、人文方面的国际化,同时在生态方面还需要和国际接轨,通过西安世园会的举办,我们在城市治理、园林绿化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这些为建设国际化的生态西安做好了铺垫,可以说西安世园会开启了西安生态建设国际化的帷幕。

        事实上,世园会给西安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常规的譬如提高城市品位、改变城市形象、加快城市更新速度、丰富西安旅游产品结构等。

        NBD:与此前在国内举办过的世界园艺博览会相比,西安世园会在他们的基础上取得了哪些突破?

        杨:持续178天的西安世园会,集中展示了国内外园林、园艺、建筑、艺术。世园会期间,不断有奇迹被创造,纪录被刷新,因此西安也就成为世园会历史上创造纪录最多的举办城市之一。

        首先,到闭园当日,我们的游客接待人数为1572万人次,创造了历届世园会入园总人数之最。此前的昆明世园会接待游客总量为943万人次,沈阳世园会接待游客总量为1250万人次;其次,西安世园会园区占地418公顷,是迄今为止世界园艺博览会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届。其中,水域面积188公顷,也是历届世园会水域面积最大的一届;第三,178天的会期里,经历了春、夏、秋三季,而且每一季也是各有亮点;第四,西安世园会也成为历届世界园艺博览会中用花木量最多的一次,整个园区的花卉栽植面积达47万平方米,汇集了世界各地大约700种花卉植物。

        诸如此类的突破尚有许多,例如演艺活动场次、低碳环保、创新技术的运用等。

    西安需生态复兴:当年鲁迅  乘船而来

      NBD:在诸多场合,您都提到了西安这座城市需要“生态复兴”,能不能阐述一下您对“生态复兴”的理解?

        杨:有次研讨会上,有专家就提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西北走向东南,其流向和水土流失的走向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水土流失和文明的衰落两者之间是有关联性的。事实上,古长安城的衰落也和生态的破坏有着诸多的关联,可以说良好的生态支撑起了长安城的繁荣,反之亦然。

        事实上,自唐朝以来,长安城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当年的长安八景大多只能在古人的诗词中凭吊。很多西安人都不知道,1924年鲁迅到西安来的时候,还是坐小船,从黄河到渭河沿着水路而来。在陇海铁路线修建之前,水路是西安的主要交通。

        无论是浐灞河的治理,还是建设西安的生态补偿区,抑或浐灞管委会的成立、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召开、浐灞国家生态区的获批,这些都是在为西安的“生态复兴”做准备,就是说我们要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塑造这座城市,不仅仅是要复兴浐灞,更是复兴整个长安的生态。

        NBD:“生态复兴”在浐灞生态区的整个河流治理过程中,怎样体现呢?

        杨:我们借鉴国际先进的“生态工法”,创新河道生态修复模式。在护坡植物的选择上,采用合适的本土草种进行编织,形成“生态毯”;种植芦苇、菖蒲、荷等水生植物,利用生物净化作用,增加河流自净功能;河道随弯就弯,让河水“自由奔腾”。

        在浐灞河的整个治理过程中,浐河城市段全面截污之后,河流水质显著改善;垃圾山不见了,变成了桃花潭景区和雁鸣湖千亩湖泊湿地;沙坑遍地的广运潭荒滩,停止了采沙,坑成湖、陆成洲,再遍植桃树、杏树,如今变成了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灞河水量充沛,但从秦岭到渭河的落差大,为避免河水暴涨暴落,新建了4座橡胶坝,使河水常年保持一个衡量,改善了环境,调节气候,补充了地下水,灞河入渭口的万亩湿地成为西北首批  “国家湿地公园”。因此,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生态复兴是遵循自然的  “真生态”,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的生态复兴!

        NBD:简要概括一下,就是为自然做减法,为河流减负?

        杨:对,可以这样理解。在浐灞河的治理中,我们的做法也就是对自然做减法,为河流减负。为什么我之前要多次提到“生态复兴”呢?事实上,我们的做法也是对古人理念的贯彻,对自然“做减法”的思想千年之前的古人早已领悟,在周文王“山林非时不升斤斧”、《吕氏春秋》“四时之禁”、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等古籍中已有体现。而周秦唐的环保思想、法律,又跟陕西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渊源。作为这方热土哺育的子民,我们迫切地希望归本溯源,让古老文明在今日的土地上得以传承和发扬。

    城市与生态融合:自然资本  货币财富

        NBD:我们都知道,城市化的过程对生态的影响是无法避免的,浐灞生态区在这一方面是如何考量的呢?

        杨:以往的城市开发,常常是GDP导向开发。先建设,再配套;先破坏,再环保;先追求GDP,等环境破坏、群众抱怨了,再改善环境。我们在浐灞生态区的建设中,却正好相反:先恢复生态、保护好环境,再开始造城。我们称之为“生态导向开发”(EOD)。

        浐灞河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修复,而新的时代又有新的建设要求。如何让浐灞的生态格局得以长久保留?为此,在生态区的规划建设中,我们创新性地提出“大开大合、大疏大密”的布局原则。过去这个城市的建设密不透风,这是有问题的。“大开大合,大疏大密”的布局原则,也就是尽量尊重原貌,不去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链条。譬如说在世园会结束后,园区里面的一些小岛,不会做任何建设,把它给留白出来,供迁徙而来的鸟儿居留。

        与此同时,我们区内的生态板块进行建设时,需要它有一定规模。所以我们有些地方放得很开,像几千亩,甚至上万亩,下来十里路,是没有任何开发的。全部是留“白”,叫做城市白地。

        NBD:对城市新区而言,没有产业则显得有些欠缺。那么,浐灞生态区在生态复兴的基础上,在坚持生态重建是第一要务的同时,产业发展是如何考虑的?

        杨:风景也是生产力!美国的绿色生态建筑机构曾做过调查,证实在绿色生态环境中办公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10%以上。优美的环境,更有利于促发灵感。因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不只是一种景观描述,而是具有实际经济意义的。

        事实上,浐灞生态区的发展模式与此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与传统的发展模式相比,我们的思路是用“自然资本”引领“货币财富”,坚持生态导向发展(EOD),形成具有浐灞特色的生态财富。因此,我们将产业定位为现代服务业,吸引金融、会展、文化、商贸等产业入驻。

        事实也证明,当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自然资本”之后,我们开始进入社会经济价值的收获期,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落户,西安金融商务区、2011世界园艺博览会,东盟经贸中心等项目及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浐灞生态区。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上一篇

    中国建材逆市抄底并购利森水泥图谋大西南

    下一篇

    浐灞的“后世园”谋略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