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市场怪象多,比如利率市场“两张皮”,高利贷市场火爆以及揽存款大战愈演愈烈。
每到季末、年末就有怪象,而今年特别多,不断地传出商业银行拒付存款以及银行业流动性枯竭的消息。9月上半月四大行存款大幅度削减4200亿元。为了保存款、争存款,很多商业银行采取非正常手段,比如找借口拒付大额存款,高息揽存,甚至发行超短期的理财产品,有的只有一天。据我了解,由于9月30日临近,这几天市场短期存款利率已被抬到日息千分之五,超出正常利率的部分支付现金。
与银行业资金紧张、揽存大战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主选择“跑路”,据说已经出现跳楼的。我将这种现象看成是年关前全社会资金链断裂以及宏观经济产业链断裂前的一次预演。
在我看来,最大的威胁来自地方融资平台。据了解,几乎所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是靠银行贷款运作,贷款占比高达80%,目前的投入量平均为50%。也就是说,没有后续贷款跟进,前面投入的50%就会成为坏账。今年3月以来,由于各家商业银行基本停止给地方融资平台放贷,这些项目的运行普遍采取了拖欠预付款和职工工资等方式勉强运行。而根据国家审计署的调查,这些所谓的平台公司几乎都没有按期偿还银行贷款的计划和资金准备,明摆着就是准备赖账。
因此说,今年尤其是三季度末和年末的揽款大战与往年相比性质已经变化,不是为了政绩、为了争地盘,而是为了保支付、保生存。比如全国最大的商业银行的北京市分行,目前存款规模已经高达1.8万亿,但它对下级分支行的存款任务指标仍然是“鞭打快马”,必须保持20%以上的增量。完不成,奖金泡汤;如果没有达到计划的50%,工资都要减半,逼得基层干部职工只能想歪门邪道。
银行在抢存款,大量存款却选择“脱媒”(体外循环严重)。虽然银行在变相地提高存款利率,但与市场利率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利率已经涨到9%,但“黑市”揽存给出的利率却普遍达到25%。在一些地方,一些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都在变相地参与高利贷,助推高利贷。与高利贷并行的是全社会对高风险资产的追逐,而在股市低迷,楼市低迷的背景下,高风险投资之路越来越窄,只剩下黄金和高利贷。而我们已经看到,全球市场高风险资产在大幅度地调整,白银上周末下跌的幅度甚至达到20%,黄金也跌了7%。可以想象,中国高利贷泡沫的破裂已经不远。
对靠借高利贷度日的企业来说,倒闭是肯定的,因为他们已资不抵债;但损失最大的可能是参与高利贷的老百姓。他们做梦也想不到那些打着金融机构旗号高息揽储的各类公司也会玩“蒸发”,也想不到银行的理财产品会亏本。未来的危机未必会将中国经济打入谷底,但一定会来一次社会财富的大洗劫,将追逐高利贷的老百姓洗劫一空。
未来的3个月,我们可能首先看到房地产市场断崖式的下跌,随后会看到与房地产“相依为命”的各类高利贷公司,包括信托公司、担保公司、地方性银行,甚至参与高利贷的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出现资金链断裂。到了年关,国有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归还高峰期,很多超大型的商业银行也会有麻烦,因为他们突然间会发现,这么多的国有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要求贷款展期。由于银行贷款禁止“借新还旧”,于是超级数量的贷款只能逾期。我们最担心的事情很可能发生:揽存大战预示了银行大量坏账的出现。
怎么办?目前已经不是货币政策是否要微调的问题,而是要紧急采取危机应对措施的问题。我注意到最近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谈及未来货币政策关注点时,语调已经出现微妙变化,他虽然没有谈到什么政策微调或者转向,但也没有重复将稳定物价放在第一位的“老调”,相反却在提示风险,说明他已经意识到有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并在为这一天的到来准备弹药。
当前中国最大的危机,来自高利贷泡沫破裂可能引发的资金链断裂及产业链断裂,银行业揽存大战只是这场危机的前兆之一。中国金融市场的混乱,也让宏观经济乱象丛生,而且,“行长夫人被绑架”等恶性金融案件已经发生。宏观调控要走在危机的前面,要提前采取一系列综合性措施将危机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我建议:央行要通过降低存准率紧急向货币市场释放流动性,同时适度提高存款利率,以提高存款人信心,遏制银行体系存款大幅度下降的势头;要严厉打击高利贷,切断高利贷公司吸收资金的所有来源,尤其是要教育老百姓提高风险意识,不要被高息揽储的蝇头小利所迷惑;银行贷款要适度增加,以保增长为主。对生产最终消费品并有市场潜力的企业要保证贷款,尤其是中小企业,对接近完工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保证贷款,对保障房要严格贷款,专款专用,对新开工项目要紧缩贷款,对暂时可以停工的项目要停止贷款。国家要有意识地停止新的基本建设项目上马,遏制基本建设项目摊子太大的问题。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