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申购期长短有讲究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存“陷阱”

    2011-06-28 01:41
    每经记者  印峥嵘  发自上海

        由于短期市场利率飙升,银行近期热衷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在这类产品热销的背后,《每日经济新闻》调查发现,与客户期盼的高收益初衷不同,拉长的申购期限,使得这类产品的实际利率并不如想象中高。

    超短期产品的申购期“陷阱”

        赵越(化名)近期通过《每日经济新闻》的读者热线打来电话称,他于2011年4月到中国银行办手续时,客户经理向他推荐一款超短期理财产品,8天的年化收益率4.1%。

        理财经理告诉他,这款产品4月25日截止申购,根据以往的经验肯定会十分抢手。为了确保能买上,建议他自销售起始日4月21日起就把足额的资金存进中行账户。

        考虑到4.1%的年化收益十分诱人,赵越于4月21日向中行账户存入70万元现金,用于购买“搏·弈”稳健增值期限可变人民币债券型产品,产品代号为SHWJ1104C8D-2(8天)。

        赵越对记者表示,他后来确实拿到了8天4.1%的利率,但他左思右想发现,4天的申购期实际上使8天4.1%的年化收益去掉了1/3。

        记者致电中行客户发现,客户购买理财产品,申购期内按照0.5%的活期存款计算利率。经计算,赵越本次购买超短期产品的实际收益仅为2.79%,低于当前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3.25%。

        《每日经济新闻》调查发现,近期这类超短期理财产品比比皆是,有的3天的预期年化收益达6.3%,个别甚至超过7%。银行在产品说明书中写道,投资特色是投资期限短,投资者资金不会被长期锁定,同时潜在收益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以渤海银行发行的“2011年渤盛88号理财产品(9天)”产品为例,产品说明书显示10万元起卖,9天的付息周期内预期最高年收益率5.8%(已扣除相关费用)。

        但据记者粗略计算发现,如果算上6月27日至30日3天的募集期,产品的实际年化收益率也要打个折扣,约为4.17%。

    超短期产品未必保本保收益

        “存款准备金上调后,银行可放贷的资金不多,各家银行都在拉存款、抓头寸。”华东某银行客户经理对《每日经济新闻》透露。

        “但是银行不能凭空拉存款,得有一些有吸引的东西做‘噱头’,吸引客户来银行开户,并且心甘情愿地把钱转进来。”上述人士表示,“为了迎合一些人‘来快钱’的心理,一些‘吸引眼球’的超短期的高收益产品在季末、月末应运而生。”

        “实际情况往往是,一些大额资金慕名而来,却眼看着超短期理财产品一开放申购即遭秒杀,没买上的因为资金大不方便马上转出,只能躺在账上等着另行购买其他产品,无形中就留在了银行账上。”

        上述人士进一步表示,理财产品一般分为保本保收益、保本浮动收益类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类,对于超短期理财产品,银行一般设计成最后一种,即既不保本也不保证收益。

        记者仔细查阅产品说明书发现,原来即使是打折后的年化利率投资者也未必稳操胜券。如上述渤海银行产品说明书的风险提示一栏明确称,“本理财产品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渤海银行不保证本金和收益……”

        招商银行一款类似的超短期产品“大运金牌理财季”—招银进宝系列之人民币日日盈51号理财计划(3天)也明确写着:“本理财计划不保证本金及理财收益,……在最不利的情况下,本理财计划有可能损失全部本金,理财收益率可能为零甚至为负,……”

    链接

    银行间市场利率短暂飙升

        自6月20日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以来,紧缩政策层层加码,导致短期利率一度攀升至3年来新高9.6%,昨天  (6月27日)仍然在7.2455%的高位徘徊。

        据了解,银行间市场利率在存款准备金上调之前即开始上行,为了满足月末需求及迎接例行的半年度监管审查,银行开始揽储和留存现金。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随着银行间市场利率以及CPI上升,几乎所有人都预计央行将使用加息手段而非上调存准率。因而政策一经出台,银行顿时慌了手脚,投入到短期资金的争抢之中。”

        汪涛预测称,银行间市场利率将于7月初回落,随着半年度和月末需求逐渐消退,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将在未来几天得到明显改善。

        “此外,未来3周内,约有4000亿元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将到期。若央行不展期,或将向体系内释放一定流动性。且每日的新增外汇流入也应有助于提供流动性。”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上一篇

    取消34项收费倒计时 个别银行反“做加法”

    下一篇

    余丰慧:货币政策应如何微调?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