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酝酿良久的整体上市方案终于昨日揭开了面纱。
根据上汽集团旗下两家子公司上海汽车(18.08,-0.40,-2.16%)(600104.SH)、华域汽车(600741.SH)发布的公告,上海汽车将向上汽集团及上海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定向发行约17.28亿股,以购买二者持有的独立零部件业务、服务贸易业务、新能源汽车业务相关公司股权及其他资产。
如果上述腾挪得以顺利进行,包含华域汽车、安吉汽车物流、上汽香港在内的19家子公司将由上汽集团转至上海汽车麾下,与之相关联的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商标权及专利权也将一并流转,资产预估值高达285.6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上汽集团重组方案颇有些出乎市场预料,上汽集团零部件业务未能装入华域汽车,而在此前潜伏于华域汽车的大笔资金惨遭“滑铁卢”。
截至昨日收盘时,上海汽车报收于18.48元,上涨0.03%;华域汽车报收于12.26元,下跌4.29%。
6年重组终落定
其实早在2004年,关于上汽集团筹谋整体上市的消息曾被炒得火热,甚至一度传出上汽将绕道海外上市的版本。直至2006年12月,上汽集团将部分独立供应零部件业务剥离出上海汽车,并通过由上海汽车向上汽集团发行股份的方式将190亿元的整车资产注入上海汽车。从此,上海汽车从以零部件为主业变身成为整车类上市公司。
2008年,包含从上海汽车剥离出的独立供应零部件业务等共31家与汽车独立零部件相关的公司,通过借巴士股份(11.90,-0.36,-2.94%)实现了上市,自此更名为华域汽车。而上汽集团也通过两步走的策略实现了核心资产证券化。
彼时,上汽集团旗下东华公司下属的16家独立供应汽车零部件的企业及上海圣德曼铸造有限公司等由于业绩不佳或仍在培育整合中而未被注入华域汽车。同一控股股东麾下的竞争类业务将上汽集团与华域汽车都摆在了同业竞争的尴尬位置上,斯时上汽集团作出承诺称,将在不超过三年内以并购、重组以及业务调整等方式解决上述潜在同业竞争问题。
而就在三年承诺大限将至时,华域汽车于2010年12月抛出了收购上海圣德曼铸造有限公司、上海萨克斯动力总成部件系统有限公司及上海幸福摩托车有限公司股权的计划,也被市场顺理成章的诠释为上汽集团赶在承诺期限前实现整体上市的前奏曲。
直至上海汽车昨日公布重组方案,历时6年的上汽集团整体上市终于尘埃落定。
上海汽车每股收益或被摊薄
谈及上汽集团整体上市,就不能不提及自今年年初就一直在加速运行的上海国资整合,作为国内车企的龙头,上汽集团整体上市一直都是上海国资整合的重头戏。
虽然上海汽车方面表示,预计公司重组后的每股收益略高于重组前的水平。但本次重组中拟注入资产的2010 年净利润约为26 亿元,以此除以上海汽车将非公开发行的17.28亿股,每股收益仅为1.50元。而根据wind数据,截至2010年末上海汽车的每股收益达1.61元。上海汽车每股收益将伴随着重组而被摊薄,似乎已是不言而喻。
民族证券的分析师曹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上汽集团拟注入上海汽车的资产,多数是在2008年华域汽车上市之时由于资产质量欠佳被剔除在上市公司之外的。将这部分资产纳入旗下,可能会摊薄上海汽车的每股收益,这是重组不为市场所看好的主因。
华域汽车“潜伏者”很受伤
一位北京的券商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汽集团筹划整体上市的消息,在今年伊始就已在市场中悄然传播,彼时即引起了一些资金提前“潜伏”至上海汽车及华域汽车。而两支个股的股价自1月4日至2月14日(公司股票停牌前) 累计分别上涨25.68%、25.47%;换手率各达8.98%、34.26%。
由于上汽集团拟证券化的资产以零部件业务为主,而华域汽车的主业恰好落在零部件板块,因而此前多数投资者对重组方案的预期更倾向于上汽集团将未上市零部件资产一并注入华域汽车。
可上汽集团最终出炉的重组方案,却将未上市资产打包注入了上海汽车,并将华域汽车的大股东也变更为上海汽车,以解决潜在的同业竞争困扰。因而对于华域汽车来说,此次重组并不对其经营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此前美好的设想被索然无味的重组方案打破,华域汽车股价在复牌后大幅下挫也在所难免。
“潜伏在上海汽车与华域汽车中的投资者处境并不相同,毕竟上海汽车的重组方案尚需经过股东大会通过,因而公司股价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可能还会有所表现。可华域汽车除控股股东的变更外,此次重组已未留下任何悬念。眼下只能说,华域汽车的‘潜伏者’很受伤”上述券商分析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