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国产大片最低票价提至35元 《阿凡达》才15元

    2011-01-28 01:55

    影院真的就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吗?到底都是谁在建影院?电影产业的投资热潮下是否危机四伏?

    每经记者  尚希  发自北京

            101.72亿元,同比增长50%,中国电影2010年的票房收入相当“给力”。然而,是什么给了2010年票房如此多“力”?

            票房的发生地——影院或许能够给我们提供答案。

            2010年,全国新增影院313家,新增银幕数1533块,平均每天新增4.2块银幕,地产商、煤老板、温州客,各路资本蜂拥而至,修建电影院似乎成了“淘金”之旅。

            2010年,以《唐山大地震》为代表的3部国产大片提高最低票价至35元,在这一年,《阿凡达》的最低票价也才15元。

            但影院真的就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吗?到底都是谁在建影院?电影产业的投资热潮下是否危机四伏?

    让票价飞一会儿

            1月10日,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在年度通气会上表示,电影局将切实解决电影票房“偷、漏、瞒、虚”报的问题,同时要制定适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中国国情特色的票价机制,倡导降低票价和优惠票价,让更多观众看得起电影。

            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票价要想降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上有掌握话语权的片方,下有追逐利益的地产商,影院也必须想方设法赚到更多的钱。

            一位不愿具名的院线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讲述了票价难降的根源所在。

            “目前国内的市场被划分为四个等级:A类地区包括北、上、广、深这四个城市;B类地区为全国各大省会城市;C类地区为地级市;D类则为偏远地区。这四类城市的(最低)票价依次为30元、25元、20元、15元。但是今年以北京为例,所有片方都将会把最低票价定在30~35元。”该人士告诉记者,这一价格已经突破了以往近3年的平均价格,影院一方不一定能够承受得住。

            所谓“最低票价”,就是片方与院线签约时在合同中注明的最低价。影城即使做优惠活动,票价也不能低于“最低票价”。而在最低票价的设定上则是片方说了算。“如果影院不答应,片方就不会在你这里上这部片子。但是最低价一旦提升,对于影院之前的会员售票体系以及团体销售都会带来影响。”

            去年《唐山大地震》上映时,华谊兄弟就决定将最低票价提高了5元,目的是促使票房5亿元目标的达成。而在当年100亿票房的目标下,《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也双双提价。“从制片公司来说,制作成本的加大无疑要在终端市场体现出来。最低票价的提升促进了整个产业链票房突破了100亿,但也有急功近利的表现在其中。”

            “去年全年就有这3部影片提价,但今年1月刚刚上映的两部电影,最低票价就已提升到了35元,”在这位院线人士看来,片方提高最低票价是对整个产业链的破坏行为,很有可能使得影院不得不出“下策”。该人士坦言,对于团体的大单子,如果影院难挡“诱惑”,很有可能冒险低于“最低票价”售票,以留住大客户。

            但在采访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相较纷纷跻身“35元”行列的国产影片来说,即便是《阿凡达》这样的大制作进口影片,“最低票价”也只有15元。“洋货是物美价廉,国货却正好相反。”上述人士对此表示,最低价格的普遍提升对于票房收入的确有很大贡献,但并没有考虑到“是否物有所值”。而影院为了维持利润,只能提高或维持原有的挂牌价。

    开不完的影院

            2011年伊始,中影星美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发行总监刘明根本没能闲下来。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又有20多家影院找上门来要求加盟院线。与此同时,他接到的来自影院的投诉、求助电话也足够让他头疼,内容无外乎还是同城影院的低价不正当竞争、一线员工流动性太大等等。

            来自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新增影院313家,新增银幕数1533块,平均每天新增4.2块银幕,目前全国城市影院银幕总数突破6200块。

            如此快的增长速度究竟好不好?回答首先是肯定的,相比美国平均每8000人拥有一块银幕来说,中国近20万人才拥有一块银幕的现实足以证明中国电影产业的终端市场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

            刘明告诉记者,在今年1月份中影星美院线新增的20多家影院中,三分之二来自地市一级的影院,而且都是民营资本。

            “在电影产业改革之前,电影院的建设都是国家按照人口分布、城市发展水平来进行规划。市场化改革之后,大量资金涌了进来,(无论)懂行还是不懂行的都开起了影院。”上海联合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说出了他的担忧。

            吴鹤沪告诉记者,去年1年加盟联合院线的影院大约有40多家,虽然对影院的态度是“来者不拒”,但是在吴鹤沪看来,相比一些财大气粗的民营资本来说,一些真正懂行的企业反而很难拿到项目。

            记者了解到,以杭州为例,去年新建的几十家影院项目中,几乎难见专业院线投资公司的身影,几乎全部是地产商、煤老板及资产雄厚的个体户。“山西资本”、“温州资本”已经成为了电影产业中的“中坚力量”。

            “民营资本的介入确实推动了建影院的速度,但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资本竞相争夺产生的‘随行就市’效应加大了影院的进场成本。”刘明告诉记者,去年深圳的某家影城在项目进驻初期就遇到了  “资本火拼”的现象。

            “地产商一方肯定是谁价高就给谁,所以当时一家参与竞争的集团就表示,无论谁出了多高的价钱,他们都在这个基础上多加1000万元,目标就是拿到这家影院。这对行业带来的影响其实是很可怕的。”刘明坦言,盲目炒高的价值让  “开影院”变成了时下最赚钱的方式,这样让嗅觉敏锐的地产商更是将目光锁定在了这看似轻而易举就能抓住的商机。越来越多的地产商开始在自己的项目规划中加上一座电影院,而且更多的人把“吃租金”的模式变成了自己“赚票房”。

            “在加入我们的院线中,安徽的影院至少有两家本身就是地产集团。他们在尝到甜头之后,在自己的其他项目上又立马新增了电影院。”刘明告诉记者。

    越炒越高的租金

            目前在国内,除了万达、金逸等少数几条院线拥有自己的地产项目之外,大多数影院还需要通过和商业地产合作,通过进驻大型商场或者签订租赁合同投建影院,这也就决定了在电影产业的利益最末端,商业地产开发商成为这其中“隐形的获益者”。

            “从票房分成来看,影院可以分到五成,而商业地产商则可以通过租金间接享受到我们整个电影产业票房的增长,而且风险远远小于制片或者发行环节,可以说是我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了解到,地产商在不断调高租金的同时,要求的分账比例也在不断上升。

            三四年前,地产商在票房的分账中大约占5%~7%;但近一两年,随着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的“大翻身”,地产商也终于按捺不住,要求提高分账比例,2010年,这一比例曾一度高达20%以上,一些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部分地产商更是提出了25%的高分成。也就是说,在一张价值30元的电影票中,至少有6元钱装进了地产商的口袋。

            “目前地产商的分账大约保持在15%~20%,但对于影院一方来说,17%却是可以承受的上限。”薛胜文告诉记者。

            而让影院一方头疼的不仅是这翻了几番的分账比例,地产商在租金方面也“毫不客气”。在采访中,中影投资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今和地产商的谈判越来越难,租金几乎一天一个价。“票房分成的比例是通过影院面积、影厅数量、座位数量、上座率、票价等多个指标科学计算得出的。但现在很多地产商不断提高这一要求,对我们来说压力也很大。”

            随着电影市场的火热,影院和商场之间的关系也悄然发生了改变。

            “以前都是大商场求着影院进驻,这样可以通过影院瞬间的人流聚散能力加大商场的客流量,那时候对影院的价格标准也完全不一样。现在电影市场投资火爆之后,都争着开影院,开发商就开始坐地起价。”在吴鹤沪看来,很多盲目投建的影院也许其利润还不足以支付高额的租金。

            “这其实是目前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看到票房过了百亿,就觉得开影院肯定能赚钱。但如果不通过系统的利润比例测算、预期回报分析,很有可能会是亏本的买卖。”吴鹤沪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院线在筹备一个影院项目的时候,往往需要长期的研究与考察,但现在很多有钱的私营企业,基本上开个会就能通过。

    院线发展应回归理性

            “目前大多数影片还处于亏损的状态主要受制于单体影院的银幕数量。”刘明告诉记者,前几年,单月新片数量在6~8部,而作为目前主流的单体影院,银幕数在8个左右,如此算来,这些影片都有相对均衡的放映空间。

            但2010年,单月新增影片超过20部,几乎每周都会有四五部影片同时起片,这就造成了很多银幕数在10块以下的单体影院排不开这些影片。“对影院来说,只能是数明星,谁的片子明星多,谁就是主打片。”在刘明看来,目前大量存在的银幕数量较少的单体影院造成了多数影片无法取得预期的票房。

            一边是我国电影产业在终端银幕上的亟待发展,一边又是突飞猛进的院线扩张和资本的涌入,如何才能促进良性发展?在记者的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现在影院建设,锦上添花的太多,雪中送炭的太少。”在吴鹤沪看来,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的矛盾,正是因为大批的影院依然是涌入一线城市,而很多三线城市却难以得到投资者的青睐,“很多县级城市根本还没有影院,他们的精神需求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薛胜文也认为,目前国内影院的投资热大部分集中在票房一线城市,“影院增多可以给国内影片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放映平台,但现实分布并不均匀。另外,电影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如果投资方仅仅瞄准最后影院建设环节,上游的制片和发行没有跟上,生存状况也非常让人担忧。”

            “在这么多资本介入的情况下,政府应该进行引导和梳理,给各个环节的经营者带来安全感,这样才会有助于整个电影产业的良性、快速发展。“刘明对此表示。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东方电气 打造能源设备“三栖明星”

    下一篇

    邵逸夫“清仓”TVB44年香港电视王朝易主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