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的发源地提前“被转型”。
深圳市财政委员会近日宣布,2010年深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06.8亿元,突破千亿大关,居全国第三。
与此同时,在新近出炉的“2010年主要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排名”榜单上,深圳2010年土地出让金收入115亿元,甚至不到上海的一个零头。
与其他城市相比,深圳的土地出让金多少显得有点 “寒酸”。“寒酸”的背后,则是深圳“土地财政”的被迫转型。
深圳市土地出让金再降
据了解,2010年深圳财政收支相抵后,连续30年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目标。
深圳市财政委预算处负责人认为,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约为90%,仍处于地方财政收入的绝对主导地位。收入结构保持良好,高新技术产业、总部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深圳税收增长的重要来源,反映了深圳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各地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大跃进”的大背景下,深圳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似乎成为一个异类。
在1月7日的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国土部部长徐绍史透露,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同比增加70%,实际土地出让面积42.8万公顷,同比增加105%。北京、上海去年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已超过千亿规模,武汉、南京等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长率纷纷超过100%。
与此同时,深圳2010年土地出让金收入仅为115.5亿元,这一数字相比2009年还下降了6%。
另一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深圳曾是“土地财政”的发源地。
据悉,中国土地出让制度的前身,就是1987年在深圳进行的土地出让制度试点:1987年12月1日,深圳在内地第一次举行国土有偿使用权拍卖会。深圳房地产公司以525万元的最高价获得了罗湖区东晓路一块8588平方米土地的使用权。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赵燕菁认为,“土地财政”是深圳经验对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中国的高速城市化,无论是当年的珠三角、长三角,还是今天的渤海湾、中部崛起,走的都是这条“土地财政”的路。
“土地财政”被迫转型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被认为是中国快速城市化的一大“奥秘”。但由于被认为是高房价的源头,“土地财政”在近年来也备受争议。
从国务院发展中心课题组蒋省三等研究员在浙江省等地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发达地区政府财政的基本格局是:预算内靠城市扩张带来的产业税收效应,预算外靠土地出让收入。城市扩张主要依托于与土地紧密相关的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发达地区的政府财政就是“土地财政”。
作为“土地财政”发源地的深圳,则在试图摆脱这一情况。
“深圳几乎没有土地可卖了,不得不提前转型。”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昨日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全国各地普遍依赖“土地财政”的模式仍未改变的背景下,深圳是一个特殊的个案。在无地可卖的情形下,深圳市政府又需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于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扩大税源。
据悉,深圳市1991平方公里的面积仅相当于北京的1/9、上海的1/3。但在30年高速发展期间,其开发比例却高得惊人,截至2008年,深圳已开发土地46%,而北京、上海、香港分别只有20%、30%、24%。
宋丁认为,现在的深圳,恰巧在摆脱“土地财政依赖症”方面充当了探索者,所以,深圳现在是“阵痛期”。
【稿件声明】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如需转载或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官网:http://www.nbd.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