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黎光寿 发自吉林
11月13日,吉林省德惠市的天空中开始飘飘洒洒落下鹅毛般的大雪,大地一片洁白。从德惠城区出发,往西南方驱车28公里后,视线穿过公路两旁高高的白杨树,首先捕捉到的是一栋洋气的二层小楼,记者的目的地——东四海川屯到了。
就在此前两天的11月11日,针对近期各地频繁出现以土地整治为名实施村庄强行撤并的行为,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涉及村庄撤并等方面的土地整治,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必须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自主决定,不得强拆强建。
而著名的“三农”研究学者李昌平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来邮件称,他曾到德惠市进行过调研,发现该市所进行的农村社区居住试点与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精神非常符合,但唯一遗憾的是德惠市的方案似乎“太过于完美”,致使地方政府“挣不到钱”,因此不仅没有在全国推开,连在当地也没有广泛推行。
实际情况果真是这样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赶赴德惠市,试图了解这一试点的情况。在调查中,有当地干部对记者表示,这项试点确实没有可推广性。而李昌平却认为,该试点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
雪地里的崭新村庄
记者调查的目的地东四海川屯是德惠市同太乡八家子村的一个自然屯。进入屯中,首先感受到的是,该村与其他村屯的最大区别在于,全体居民都居住在式样统一、排列整齐的4排新居里,而其他村屯的房屋还属于传统的自然修建模式,大小和朝向各不相同,房屋的颜色和格调也都不一样。
东四海川屯的新房有60栋,房屋的室内面积在74平方米到98平方米之间,如果加上整个院子的面积,户均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
“这样的村屯在德惠市只有一个。”同太乡党委副书记李岩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作为该乡八家子村的5个自然屯之一,东四海川屯有60余户,230人左右,有600多垧(东北计量土地的单位,1垧=1公顷)耕地。2003年以前,这里和东北的其他村屯一样,大多数居民居住在破旧的砖房和土坯房中,每垧地纯收入在3000元到4000元左右。
60岁的张永吉告诉记者,2003年前,该屯有5名妇女失去了丈夫,3户老人失去了子女,他们没有劳动能力,只能将自己承包的土地用于出租给人耕种,而屯里当时的土地年租金是每垧地2000元,还很少有人租种,因此他们的生活显得孤独无助。
而现在,该屯发生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居住条件的改变上。“这里的居民都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经营,自己已经不用每天下地干活了。”李岩介绍,与过去收入主要靠种地相比,目前村民可以一年四季到外地打工,在挣了工资的基础上,年底回家还可以分到每垧地6000元的收入,“比原来自己种地收入还高。而假如村民选择留在屯里工作,也能有一笔收入。”
这样的改变来源于2003年的一次试点。
开发商提供300万元贷款
“这是一场伟大的变革。”著名的三农问题研究专家李昌平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与最近由山东诸城开始并迅速传遍全国的撤村建社区农民“被上楼”的做法相比,吉林德惠在八家子村的试点非常具有借鉴价值。
李岩告诉记者,东四海川屯的改变发生在2003年。“当时省财政给部分资金做基础建设,要我们找一个村庄做小康村建设试点,告诉人们未来的农村应当怎么做。”乡里讨论后,选择了条件比周边都更差的八家子村东四海川屯,因为这里 “不是太富裕”,很容易看到变化的结果。
东四海川屯和东北许多村屯一样,60户居民居住在非常分散的区域内,房屋主要是砖房和土坯房。确定在该屯做试点后,乡领导与屯里的党员干部及部分居民开会讨论,得出该屯需要整体搬迁的共识,并确立农民集中居住节约土地的原则。
对村庄的整体搬迁需要新盖房子。李岩表示,为此德惠市规划部门介入试点工作,对新村庄进行了规划,确定了每户的房屋和院子的面积,剩下的就是筹集资金盖房子。“有一个建筑公司的老板垫资300万元用于盖房。”据介绍,该建筑公司是当地政府通过招标引入的,此举一下解决了盖房子的资金问题。
李岩表示,由于每栋新房的造价大约为5万元,房屋盖好后,需要通过等价置换的方式吸引村民搬进新居——即村民原有房屋评估价低于5万元的,以评估价为首付,余额可用现金一次性补足,也可以分期付款以现金补足;而村民原住房评估价超过5万元的部分,直接发给现金。“比如村民孙金保家原住房折算下来估价为6万元,搬迁到新房后政府还要支付他1万元。”
李岩介绍,当时对村民房屋进行评估的机构为评估委员会,成员由2名乡政府领导和5名村民代表组成,“村民代表是由群众选出来的。”当时村民原有房屋评估下来,多数价值不超过5万元,若要农民拿出大量现金补足差额,再加上装修费,将给农民增加不小的负担。因此,解决剩余房款的支付问题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此时,通过合作社模式解决农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办法应时而出。
土地入股收益分期还贷
李昌平认为,撤销农民原来分散的自然村屯模式,让农民集中居住是一个大趋势,但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吉林四平专门推广合作社运动的姜柏林认为,在没有改变生产关系的情况下,撤并原有村庄建立农村社区起不到好的效果,还有可能违背政策设计者和执行者的初衷。
据李岩介绍,在解决怎样支付剩余房款的问题上,同太乡工作小组和农民充分接触后发现,由于种地的收入低下,耕地已经成为许多人发展的障碍和羁绊。在对东四海川屯进行整体搬迁的同时,成立一个机械化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想法已经逐渐成形——愿意合作的村民将土地入股,并把土地委托给专门的几个人进行管理,其他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外出打工以增加收入。
2003年3月12日,同太乡八家子农业机械化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东四海川屯60户居民在没有改变现有联产承包制的前提下,以所承包的土地经营权入股,按入社面积折股到户,确定了每个农户拥有相应土地的股权,并将其由实物形态转变为价值形态,实行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年终在扣除生产经营费用后的盈利部分,按股分红给农民。
“建立合作社是乡党委和村民讨论的结果,目的就是要集中土地,解放农民,要在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将农民变为农业工人。”李岩表示,成立合作社的事情政府只是起了引导作用,没有强迫农民。当时做动员工作时发现,屯里有一半以上的人积极支持,而另一部分人多数随大流。
该合作社建立了3个成员组成的社委会,而大事需要召集社员大会决定,比如春天种什么、种多少、生产费用怎样支出、年终怎么分红等重大事项决策,都要交给社员大会讨论决定。
张永吉是在合作社工作的唯一长期工作人员,据他介绍,合作社平时只需要一个人进行管理,此外还有4个季节性很强的工作岗位,到农忙时,再临时招人参加生产,每个工作的人都有工资。“土地交给合作社集中耕种以后,解放了农民,村里的青壮劳动力基本上都自己出门打工,合作社每年底在除去成本后给大伙儿分红,过去一垧地纯收入只有3000到4000元,现在达到6000元以上,接近合作社成立前的一倍。”据张永吉介绍,村民欠建筑公司老板的房费优先从年终红利中扣除,一般都是分5到8年还清,既保证了村民的生活,也保证了房款的归还。
不了了之的试点成果
“这个合作社不是自下而上自发组织起来的合作社,因此不太有可推广性。”德惠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的田科长和李岩和都曾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样表示过。他们认为,要推广当地的试点经验,需要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上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而现在的投入每年一个乡只能给一两个村几十万元,就像撒胡椒面,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而光靠农民成立合作社慢慢积累,非常漫长和困难。
李昌平则认为,德惠市试点的意义有5个方面:一是节约土地;二是增加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农业收入;三是专业化养殖业大发展,增加了养殖业收入;四是解放劳动力,大幅增加了劳动力收入;五是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如果2003年吉林也有现在土地增减挂钩的政策,撤村建社区以后对节约出来的土地能够给每亩地补偿30万元,恐怕早就推广开了。”
李昌平还表示,八家子村试点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方案设计得过于“完美”,过于倾向于农民,地方政府在其中不仅不能获取收益,还要倒贴钱;二是方案设计过于“保守”,对农民集中居住后节约出来的土地没有激励政策配套,而这才是推广不开的根本原因。他认为,土地“增减挂钩”,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最有效的政策,可以改变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基础建设靠中央财政,经济发展靠引进外资”的尴尬局面。
11月1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找到2003年小康村试点主要推动者之一的吉林省某省级部门,该部门农村处一名张姓副处长介绍,当时的试点是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做的,吉林省在8个地级市和1个自治州各选了一个村屯进行,省财政从常规项目的角度给予了一定的支持,没有特别拨款,具体的做法每个村都有所不同,都是当地政府和农民协商的成果。
张副处长表示,该试点项目从2003年开始,2005年底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口号后,就合并到新农村建设里去了,试点中究竟有哪些经验还来不及总结,因此在后来工作中慢慢也就没有再被提及。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