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刘晓杰 发自武汉
最近,一则“含有三聚氰胺的乳酸玉米奶流入市场”的消息让食品行业的神经再度紧张起来,这也是国内首例乳酸饮料涉嫌三聚氰胺超标事件。曾让公众胆寒的三聚氰胺“毒奶”到底来自哪里?是否已经被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买到?
这些问题目前均未有最终调查结论。对此,有专家指出,尽管国家针对奶制品安全的政策相继出台,如果仍然只是对成品奶进行抽样调查和事后处罚,而不是在预防监督上下功夫,那么这将不会是三聚氰胺的最后一次现身。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有毒奶品仍无踪迹
日前,接湖南方面的协查函,湖北省襄樊市工商部门已紧急下发排查令,要求在辖区内全力搜寻一批产自湖南湘潭远山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山乳业)的含三聚氰胺乳酸玉米奶,批号为20100615,共计50件,包装容器为塑料瓶。据协查函,这批非法乳酸玉米奶每公斤含4.8毫克三聚氰胺,于近日由一名周姓男子贩运至襄樊地区。
昨日(11月22日),襄樊市工商局宣传中心副主任詹清贵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们正在继续加大对市场进行摸排检查的力度,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这批有毒奶制品。”截至记者发稿前,襄樊方面依然没有发现这批有毒乳酸玉米奶的踪影。而襄樊工商局副局长汪群章此前称,他估计,这批有毒玉米奶不止50件,生产量可能很大,各地工商部门可能都已接到协查通报。
“毒奶”来源成谜
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湖南省湘潭市质监局,该局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科相关负责人告知:“我们市委宣传部今天已经在准备一个新闻通稿,你们要了解情况就去找他们。”记者随即询问湘潭市委宣传部新闻处,未料该科室一工作人员说:“这个事情不清楚,还没有人和我们说这个事情,哪里有什么新闻通稿,他们胡说!”
湖南湘潭市质监局局长李红卫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该批奶制品所使用的问题奶粉产于今年6月15日,“市质监局知道消息后追缴回一部分,剩下的可能已经被消费者喝掉。市场上现在应该没有了。”李红卫还宣称,“毒奶”中使用的奶粉来自青海东垣公司,但并未详细解释为何确定其来自青海东垣。
对此,青海省质监局食品处一男性工作人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根据相关规定,我对这次事件还不能说什么。”
早在今年7月10日,青海省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有负责人就高调表示,“东垣问题乳粉”案件发生后,“经查,问题乳粉没有流入市场,所有库存乳粉原料和产成品已全部查封,发现的该厂销往外地企业的乳粉产成品已被全部追缴查扣。”
那么,此次现身湖北襄樊的有毒乳制品的问题奶粉究竟来自何处?目前尚无任何部门作相关判断。
一个细节值得注意。作为湖南湘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远山乳业在其官网宣称“自养奶牛600余头,签约农户养奶牛近900头,保证了足够的奶源”。而本月9日,远山乳业总经理何鹏向当地媒体透露,该公司已转做果汁饮料,鲜奶生产许可证已于去年12月份注销。
NextPage
专家:监管重点应前移
今年以来,国家针对乳品行业出台的监管政策可谓不少。9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三聚氰胺流通全程必须建立销售实名登记制度;不久前,《乳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与《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也正式公布,国家质检总局据此要求乳品企业年底前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并责令未领到许可证的企业从明年3月1日起退出市场。
政策是一回事,可是执行层面依旧不乐观。对此,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副院长熊善柏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在食品安全方面,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重点应该前移,这种单纯依赖检验把关的监管思维定势需要改变,应该更加注重立法预防和事前监督。”
记者了解到,上述实施细则中规定:应保证对购入的生乳和原料乳粉及其加工制品批次进行三聚氰胺检验,具备三聚氰胺检测相关设备,两名以上有独立检验能力的人员,不得进行委托检验。
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这不符合实际情况,国内很多小企业肯定没有实力购买检测设备,应该加强由国家主导的第三方检测。”
“如果新版细则可以彻底执行,将有超过一半的中小乳企被淘汰。”东方艾格乳业分析师表示。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