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购春运”到来,加上油价成本居高不下,原本就运力不足的快递行业,面临更大的“爆仓”压力和成本挑战,不排除年底将再次大面积涨价的可能。
每经记者 李卓 李亚蝉发自北京、广州
“实在是量太大了,一直都在忙。”昨日,一边接记者的电话,申通快递市场总监夏祖彬一边急切地向员工交代着什么。
夏祖彬表示,申通快递的“爆仓”问题基本已经解决,暂停业务也基本逐步恢复。
“爆仓”,是近期快递业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指快递公司突然间收到太多快件,超负荷运营致使无法正常投递。
近日,同样忙得团团转的还有圆通速递等几家快递公司,受近日淘宝网大促销和全国多个地方出现的柴油紧缺影响,快递企业频频“爆仓”。
业内资深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随着“网购春运”到来,加上油价成本居高不下,原本就运力不足的快递行业,面临更大的“爆仓”压力和成本挑战,不排除年底将再次大面积涨价的可能。
快递企业爆仓频发
10月份以来,受淘宝网大促销和全国多个地方出现柴油紧缺的影响,申通快递公司昆明、贵阳、兰州、西安、北京等网点几乎同时爆仓,多地业务暂停。随后圆通速递、天天、韵达等多家快递企业的爆仓现象也此起彼伏。
虽然往年网购旺季季节性爆仓也偶有发生,但今年这样大面积的爆仓仍然让业内有些措手不及。
中国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告诉《每日经济新闻》,80%以上的快递业务量增长均来自网购。数据显示,自今年9月份开始,快递呈现骤增的态势,如果按照工作日统计,有10多个工作日的日快件量突破1000万件大关。
本来3天内应该到达的快件等一星期才到手,大量买家投诉蜂拥而来,卖家也只能一遍遍地向其客人解释是因为年底快递公司有大量积货,从而影响发货。淘宝网日前更是在论坛上特地发出《关于近期物流公司包裹延误送达的通知》,强调由于淘宝交易量暴增和全国柴油紧张给快递物流带来的压力。
走不出“恶性循环”
显而易见的是,11月份,受“网购激增”和“柴油荒”造成的成本影响,圆通、韵达等物流快递已经掀起一次小幅涨潮。但即使调价,“分流”效用也并不明显,圆通、韵达依然爆仓频现,不调价的快递企业也将面临调价快递企业转移快件量的巨大压力。
“今年成本大约涨了30%,光员工工资就涨了两次,现在包吃包住给1800元都招不到人。”广东天天快递一位经理占振文向记者诉苦道。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黎雪荣分析,由于目前国内快递公司数量很多,且利润很低,所以快递公司很难维持低价。
这正是快递公司年年爆仓的根本症结所在。据了解,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由于民营快递进入门槛较低,近年来出现了大量快递公司,形成“表面繁荣”。“货量越来越高,利润却越来越低,这导致快递公司没有动力去求变,产生了恶性循环。”黎雪荣告诉记者,像联邦快递等高端快递企业虽然货量不是很多,但利润更高。
多年以来,“特许加盟模式”的民营快递企业一直以低价占有 “网购”快递85%以上的市场份额。
“95%的特许加盟快递企业业务量处于超负荷状态。”徐勇透露,“一旦快件量的增加峰值超过了快递企业自身的服务能力,就会出现亏损,业务量越大亏损越多,同时还会造成投诉骤增,影响企业美誉度。”
“利益多元化导致快递公司各自为阵,特许加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网购的爆发式增长,终极目标是要过渡调整为‘自营’快递网络。”徐勇认为。
此外,“从国内快递爆仓的区域来看,更多的是发生在西部地区。”黎雪荣分析,主要是由于目前国内快递行业存在很大的不平衡。在低利润状态下,融资瓶颈又迟迟未解,民营快递纷纷抢占珠三角、长三角等几大市场,西部和二三线城市则发展较慢,服务水平也难以提高,导致旺季一来即出现爆仓。
或逼部分快递年底再涨价
徐勇分析认为,目前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有95%以上的快递员都不是本地人,流动性非常大。自2007年以来,劳动力、燃油、房租、物料等各种运营成本均呈现上涨趋势,而快递的价格始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调整,它所带来的直接负效应是快递企业员工待遇低,90%以上的民营快递企业因此面临“招工难”。
一位快递派件员坦言,自10月份以来,他们的工作量几乎翻番,如果送不完还会被投诉、罚款,很累、很委屈,不少同事有离职的想法。
“从现状来看,网购快件量的骤增,对于90%以上处在盈亏平衡或微利的民营快递公司来说不是利好而是压力。”徐勇说。
至于申通年底是否会涨价,夏祖彬坦言目前还不清楚,要根据实际成本来看,不仅仅是运力。
中国快递协会秘书长达瓦则对《每日经济新闻》透露,去年中国快递协会曾经委托社会科学院测算过快递全行业的“平均服务成本”为15~20元/标准件。实际上,很多快递企业的“低价竞争”低于这样的成本运营,面临价格的理性回归。
宅急送常务副总裁熊星明对记者明确表示,公司有能力通过管理、运营等模式来消化目前的上涨成本,没有涨价打算,并且明年会调整更多优惠策略来满足客户。
记者从资深业内人士处了解到,2010年1~10月份,尽管全国快递业整体营业额涨幅在30%~100%,但受用工成本增加、物价水平和管理成本增加的影响,实际利润却下滑30%~70%,这种情况到年底依然难以转变。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