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苏培科:创业板高成长性为何会褪色?

    2010-08-22 21:50
    苏培科

            高成长性应该是创业板之魂。但随着中报的一份份披露,创业板高增长的光环却在不断褪色。大部分创业板公司的成长性甚至不如中小板,这让估值高高在上的中国创业板颇为尴尬。

            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13日,3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公布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100%的仅有4家,共有16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30%,有5家创业板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出现同比下降,其中华平股份中报净利润降幅高达76.60%,南都电源中报净利润同比下降了69.48%;而在已公布中报的182家中小板公司中,有17家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200%,有21家净利润同比增幅介于100%至200%,合计起来有94家中小板公司中期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30%,占比超过一半。

            通过创业板和中小板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指标来对比,创业板高成长性显然是有水分的,那么,创业板的高估值会不会出现整体性回落呢?

            目前已经有投资者担心,到11月份创业板限售股集体性解禁时,有可能会出现限售股群体性减持,从而创业板估值出现整体性回落。而笔者估计,在解禁因素和中报业绩增长不理想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在11月份之前,创业板就会出现估值回归,从而会抑制一部分创业股东的高价套现出逃,群体性减持反而会出现分化。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持有创业板股票的中小投资者务必要警惕风险。

            从目前创业板66.74倍的市盈率来看,与42.66倍的中小板和15.5倍的沪深300来比较,显然偏高。很多创业板公司的限售股东,在公司上市后不久就开始私下折价转让其持有的限售股,现在看来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创业板的高成长是一个“大泡沫”,连创业股东也不相信,投资者更没有理由去盲目信任。

            在创业板估值回落的过程中,除了让投资者警惕风险之外,监管部门和市场各个参与者更要深刻反思。

            首先,要反思标榜高成长性的创业板平庸化是怎么回事?

            据笔者观察,那些在上市前夕呈现高速增长的创业板公司,实际上大部分有业绩包装的成分,一旦完成了上市圈钱就开始回归真实,才导致上市公司业绩出现了巨大的滑坡。如果上市公司报表中出现研发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一些非正常的费用突然大幅飙升时,很有可能是上市公司在摊销IPO的隐性开支,或者是控股股东在进行财务腾挪。

            北京大学教授何小峰曾算过一笔账,一个优质的企业要想及时上市,光台面上(有发票可报销)的活动经费就达“656万元”(主要是供牵线人和上市材料经手人吃、喝、玩、乐、行等),而“台底下”则要花费10倍左右,其外还有一些“PE腐败”。而这笔巨额的“寻租”费用又被企业在上市后摊销到上市公司。于是,很多上市公司就出现了一上市就造假、一上市就业绩“变脸”的怪相。最有意思的是,何教授把这笔“656万元”的花销总结为“溜不溜”(谐音“656”)现象。他说,企业就像一条狗被人们反复“遛弯儿”,只有被溜顺了才有及时上市的可能,否则就会被拖在预审环节。权力发审是中国股市畸形和公司造假的主因,而目前的中国创业板却仍然在延续主板市场的权力发审,在“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的情形下,要想尽快上市,花钱疏通关系就成了必然,否则好企业未必上得了市,这就是上市公司快速变脸和高成长企业走向平庸化的主要因素。

            当务之急,应尽快将证券发审的权力从监督部门中独立出来,引进注册制,减少权力发审的环节,减少企业上市成本,但要“宽上市,严监管”,要提高违规成本。

            其次,要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创业板出现“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和高超募率)?

            高发行价是由畸形的发行制度导致。目前所谓的市场化发行定价,其实是一个伪市场化的定价,一边控制供给、一边放开需求,从而一级市场大量的裸申专业户不管二级市场的死活,盲目抬高上市价格,导致股价在二级市场高开低走。高市盈率则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估值导致,在创业板推出之前,有人说创业企业普遍具有非线性成长规律和业绩波动性大的特征,不能再延续以往的市盈率(P/E)和市净率(P/B)等相对常规的估值指标,应该加进增长率因素,以弥补市盈率对企业动态成长性估计不足的缺陷。于是,很多人盲目地采用了PEG估值法,即“PEG=(每股市价/每股盈利)/(每股年度增长预测值)”,是市盈率和收益增长率之比,但实际结果是PEG估值法忽悠了创业板的所有投资者,当然与机构投资者的推波助澜不无关系。高超募率形成主要是由保荐机构和上市公司的主动操作有关,上市公司为了多圈钱,保荐机构为了多赚承销费,加之中国股市“钱多人傻”,从而中国创业板就出现了严重的“三高”现象。

            当前,除了要及时改革权力发审的畸形发行制度外,减少上市隐性成本,提高市场监管能力和违规成本,从制度上设法限制“裸申专业户”,并规范机构们询价、出价行为,设法祛除创业家和PE、VC们的浮躁,让投资者回归理性也迫在眉睫,只有这样,创业板市场才能焕发生机。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业绩提速扩张在即 通策医疗能否复制爱尔眼科模式?

    下一篇

    多账户优势助机构突破新股申购限制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