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近日对江苏黄桥标会“崩盘”进行的连继报道《高利陷阱:黄桥标会“崩盘”》和《标会沦为“掘金”工具 标金滥用绷裂脆弱资金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昨日 (7月29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当地的进一步调查发现,标会之所以能在黄桥发展壮大,根源在于其能覆盖银行信贷不能达到的领域,这为标会后来在当地的流行、甚至发展“变味”创造了条件。
至于标会“崩盘”后的善后问题,分析人士指出,标会这一特殊的民间融资形式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应当引导其规范化运作,甚至结合中央《放贷人条例》的精神将其合法化,只有在政府的严格监管下阳光化经营,才能降低成本和风险。
覆盖银行信贷真空区
记者调查发现,“打会”在黄桥当地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是流传在黄桥老百姓中的集资互助形式,曾为解决当地居民切实的生计难题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记者在黄桥镇的出租车上遇到了一位50多岁的冯先生。冯先生称,在黄桥地区,解放前就普遍存在“打会”的现象。他年轻时在“黄桥布厂”上班时,厂里员工之间就成立了小范围的标会,每月由单位代扣2元钱。
“想当初我家造房子,资金来源就是从3个标会得到的会钱,当时的标息也很少,只有5%不到,标息和每月缴纳的会钱都在我能承受的范围内。”
在黄桥镇文明村附近,记者从一位孙先生处得知,他去年患上胸腔积水,最后从3个标会竞得7万多元支付了药费,才获治疗并痊愈。
尽管如此,孙先生告诉记者,两个标金100元的标会中标利息高达50元、53元,利率高达50%。“此前曾经到银行咨询过,但是即将拆迁的老房子无法在银行办抵押贷款。”
“标会作为草根金融的一种,能到达银行信贷无法覆盖的空白领域,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和部分民众资金紧张的局面,这是标会能长期存在的现实原因。”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称。
缺乏监管的同时,标会也给会员带来了痛苦。
《每日经济新闻》在当地调查得知,黄桥当地标会的利息已经从3%左右涨到平均30%。与此同时,标会的“会钱”越来越大,从100元、200元,到1万、5万元不等;“会期”则越来越长,如150人规模的标会,1个月打一次会,全部打完需要将近13年,即使是周会,全部打完也要2年零3个月。
研究标会20余年的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冯兴元教授表示,当标会发展成为个人牟利的工具,会头享乐挥霍过度时,标会敛得的巨资的最终流向将变得越发不可控。
据不完全统计,7月末,当地约15个会头逃跑事发后,其中3个会头被会员自发找回,单是这10多个人就涉及会资数亿元。当地一份半官方调查则显示,标会参会人员构成复杂,给标会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善后”已成难题
而时至今日,如何处理标会的“善后”工作,已经成为摆在当地标会会员面前一个现实的难题。
一位知情人士戴先生称,他曾亲眼目睹了当地一家会头的账目,发现很难理清头绪。一位在当地多年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士,在研究了一个会头的账目后无奈地告诉记者,“牵连的人太多,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需要分类以后加以研究。”
当地政府出具的一份告市民书显示,党委、政府旗帜鲜明地反对以“打会”为名的非法集资,并将予以打击。但由于非法集资者身份法人与个人混同、本金与利息难以确定、处理取证反复等原因,查处工作异常艰难。
当地党委、政府还明确表示“对于已经参加打会的,必须在现行周期结束前结清,今后不得参加新的打会,同时必须向所在单位作出书面承诺。社会所有大额现金必须统一存入银行,如私存大量现金造成案件,除自行承担损失外,同时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私存现金额的比例给予经济处罚。”
此外,当地政府的处理意见称,“打会”人员应立足于自我消化、自我平衡,尽力将损失降到最低限额;运转状况良好、信誉度高的标会,应尽全力将会运转结束;接近尾声目前不能运转,但能自我平会的,应迅速平会;无法运转的,会头可召集会员,自行协商解决办法。会头要本着诚信为本的原则,多方筹资,甚至变卖资产(车子、房子等),尽量平会。会员也必须调整心态,面对现实。
对此,冯兴元教授认为,“会头首先应该自行平账,退还会员本金,中标利息超出基准利率4倍的标会,由于不受法律的保护,会头在平账的前提下,再酌情按最高不超过银行利息给予补助。”
专家:合法经营才能降风险
郭田勇认为,首先要认识到标会的合理性,标会的存在有其正面意义,是正规融资体系必要的补充,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当地的中小企业。
但是,标会作为“草根金融”的一种,最大的问题是本身经营隐蔽,未能遵守法律。
经济好的时候,标头将资金用于炒房、放开发贷,甚至贷给效益好的企业,偿还能力都能得到保证;但是经济萧条时,很难保证资金最终流向的安全。
“标会的钱本身就是民间集资而来,资金成本很高;为获取更高利润,一旦其放贷超过了法律保护的基准利率4倍的上限,势必面临更大的风险。”
郭田勇还指出,“标会这一特殊的民间融资形式发展到一定规模,应当引导其规范化运作,甚至结合中央《放贷人条例》的精神将其合法化,只有在政府的严格监管下阳光化经营,才能降低成本和风险。”
【稿件声明】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如需转载或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官网:http://www.nbd.com.cn |